《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27講

日期:2017年3月4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幾堂提到彌勒菩薩探討真實的方法¾¾三自性,這種本來用於解釋《般若經》,但後來發展成瑜伽行派獨有的修行教示¾¾「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世親菩薩在本論論釋說:「此中應知,三性俱是真實;離二者,謂分別性真實,由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迷依者,謂依他性真實,由此起諸分別故。無說無戲論者,謂真實性真實。」而彌勒菩薩在《辯中邊論》〈辨真實品〉頌三中更認真確切地要求修行人要了知三自性內容:「許於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世親菩薩解釋說:「即於如是三自性中,遍計所執相常非有,唯『常非有』於此性中許為真實,無顛倒故。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唯『有非真』於依他起許為真實,有亂性故。圓成實相亦有非有,『唯有非有』於此性中許為真實,有空性故。」簡略地說:凡夫所認識的外境由於是錯亂的認識,所以必定恆常非有;由於虛妄分別似有顯現,故此第八識所顯之世界和根身都是幻有,依他起「有非真」,亦是迷亂之因;知虛妄分別所顯現之外境的非有性;這就是圓成實。在聞思〈述求品〉時,〈辨真實品〉這一頌會提供幫助。從三自性學說的啟示:我們知道心識活動這種依他起性¾¾包括這個人生、世界、山河大地,總之一切有為法都是幻化,充滿矛盾;凡夫就如瞎子被遺棄在廣大的原野,陷迷魂陣,稍不留神,就吃盡苦頭;幸好彌勒菩薩教導我們行乎中道¾¾一方面遣除遍計所執有邊的實我、實法;另一方面遣除謗亂依他起中撥無因果之虛無思想。「有邊為遮立,無邊為遮謗。」中道就成為身處輪迴界中修行的金科玉律。彌勒菩薩更以種子學說教導我們行善三部曲:以善行去除惡行;繼而以無漏善行代替有漏善行;如此我執種子就日漸消弱,而第八識所攝持的盡是漸成勢力強大的無漏善種子,到最後「盡泯境識,體證真如」,便是見道和轉依的境界。這就是依瑜伽行派修持的方法。「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

今堂彌勒菩薩先介紹四類智:世間凡夫「非真」的分別智和加行位修行人「似真」的分別智;前者不隨順二無我理,後者因「有所得故」,例如執著真如為追求目標而未能證真如。出世間的無漏無分別根本智和因為弘法利世而使用的無漏有分別後得智;前者是「真智」,後者因有分別故「似不真」,但都是無漏的真智。「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如是四種智,能知一切境。」所謂一切境,涵蓋了世間和出世間的境界。

接著,彌勒菩薩指出生命如何陷入雜染的原因和退出還淨的方法。由於心識活動有種種相顯現,未經修煉的凡夫在無明貪執推動下,對所顯相生起種種能取、所取的分別念,甚至執有實我、實法;這便是生命陷入雜染的原因。若修行人勤修止觀,便能如以水浸軟皮革,以火將變曲的箭杆煅直一樣,修行人的生命得以淨化。「得彼三緣已,自界處應學;如是二光滅,譬如調箭皮。」

既知道要通過止觀才能淨化生命,修行人如何入手呢?在資糧位要勤力積習無量福慧資糧,到了加行位便開始修煖智中「全無外境,唯有內識」的道理,所謂尋求唯識。彌勒菩薩說:「當心識活動顯現出種種相狀,這種顯現相雖有,但除了這顯現是存在外,在這顯現上根本就沒有實我、實法存在。」「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

為了鞏固「全無外境,唯有內識」的說法,彌勒菩薩將所知法分成所相¾¾五位;和能相¾¾三自性。彌勒菩薩首先藉五位涵蓋一切法,而五位中,內識¾¾心法能統攝一切法,如蕅益法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說:「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不相應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別而假立;故不離心、心所、色也。無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應行¾¾四有為法所顯示故,亦與四有為法不一不異也。」而最精彩的自然是由頌三十八至四十一,這四頌分別將分別相、依他相和真實相這三種真實的特性一一說出。

壬三 尋求能知智

三十一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種智,能知一切境。

The entire objective reality is experienced as unreal imaginative construction, as neither real nor unreal, as nonconceptual, and as neither conceptual nor nonconceptual.

有四種智能知一切境:世間有漏的不真分別智和非真非不真分別智;出世間無漏的無分別智和非分別非不分別的後得智。

世親菩薩說:「不真謂不真分別智,由不隨順出世智分別故。」由於不依從出世解脫的方向,是世間凡夫一般有漏有能、所二元概念的世智。「似真謂非真非不真分別智。」這是世間初基修行人由聞思佛理開始,彼時智慧仍屬非真;到修至四禪進入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時,因依從真如理例如二無我、無生和二利純善的特性,而且世第一法是出世間無漏無分別智的因,所以非不真。「真謂出世無分別智,證真如故。」是指證真如時的無漏無分別根本智,遣除能取、所取的分別念。「似不真謂非分別非不分別智,即出世後得世智故。」這即是無漏無分別後得智,說後得智非分別,因為它是無能取、所取;說後得智非不分別,因它能分別諸法自相總相皆如幻化如陽熖。「如是四種智能知一切境者,由此四智具足知一切境界。」這能知的四種世、出世的有漏、無漏智涵蓋萬有,包括本體和現象的一切境界。

壬四 尋求染淨

三十二 自界及二光,痴共諸惑起;

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

Discriminative constructions evolve from their own realm with a dualistic appearance, functioning with addictions and misknowledge; yet in reality they are devoid of any substantial duality.

當阿賴耶識攝藏的種子起現行時,顯現出能、所二取,由無明及貪執的推動下,生起對能所二取的分別念,執有實我、實法;所以修行人應該遠離對能、所的執著。

世親菩薩說:「自界謂自阿梨耶識種子。」阿賴耶識攝持的種子有三類:能推動種子起現行的業種子,生起能取、所取的名言種子,和第六、第七識見分執我、我所所熏的我執種子。(註釋183)名言種子又分為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當種子待眾緣起現行時,就由顯境名言種子生起能、所二取,由表義名言種子起分別念。如果我們當時執有實我、實法,則隨順染污的生命延續;但若此刻能斷捨實我、實法,我執種子受到壓制對治,就能走向清淨解脫道。

三十三 得彼三緣已,自界處應學,

如是二光滅,譬如調箭皮。

Those discriminative thoughts enter the reality where non-duality appears, attaining the special Dharma-objective, through cultivation of stability in their own true realm; it is like the hide and the arrow.

當阿賴耶識有漏業種子挾持顯境名言種子、表義名言種子起現行,無明又驅使我執種子混雜其中活動,這三緣齊集時,修行人應於此精神狀態下修習止和觀,就好像以水浸令皮革柔軟,以火將變曲之箭杆煅直一樣,如此修行人生命就得到淨化。

世親菩薩說:「自界謂自阿梨(賴)耶識種子,二光謂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意思是說:染污的心識活動是由阿賴耶識攝藏的有漏業種子、名言種子和我執種子不斷透過現行、熏習而形成染污生命。又說:「處謂名處,此名處應安心。」名處,指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應安心,指應集中心念。「應學謂修止觀二道。如是二光滅,譬如調箭皮者,謂分別二種光滅,譬如柔皮熟鞕令軟,亦如調箭端曲令直。轉依亦爾,若止若觀一一須修,得心慧二脫,則二光不起。如是清淨應求至得。」意思是說:於日常甚至煩惱生起時,修五停心觀對治貪欲、瞋恚、愚癡、我執和散亂。復修空觀住於真如無生、無我和二利純善殊勝義理。這樣修止觀,就好像以水浸軟皮革,以火燒煅箭杆令直一樣,可扭轉有漏生命;修行人修止到第四禪,並經煖、頂、忍、世第一法¾¾四種加行位修煉,使無漏種子起現行,即是見道登初地;再地地勝進修止觀,最後得心離貪愛的心解脫和以智慧觀照,遠離無明的慧解脫。

壬五 尋求唯識

三十四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

It is mind which is asserted as appearance of duality, and likewise appearance of lust and so on, and appearance of faith and so on; there is no afflicted or pure thing other than it.

諸法都是心識的平等呈現,再由人妄分能取、所取二相;離開心識根本沒有雜染的貪欲,也沒有清淨的信心。

繼尋求真如,與及真如和我們活著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例如如幻、能知智、染淨後;彌勒菩薩第五種所證之法是如何隨順真如而能在世間修行;答案就是唯識。詳細點說,就是「全無外境,唯有內識。」彌勒菩薩認為獨立於心識的外境根本不存在,所謂外境只是凡愚將心識活動時有相的顯現割裂成能取、所取兩部分,並執以為是實我、實法,這全屬心識錯亂的後果。世親菩薩說:「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是故二光亦無二相。」意思是說:例如包括貪等煩惱的雜染法,或者包括信等清淨法,都是心的顯現,並無種種透過割裂、二分而有的差別相對立的染淨(無二相)。而為了安立教法,方便修行;在這心識活動中安立有差別對待的貪、信等東西。而事實上,在所證法¾¾真如內,根本沒有貪、信等染法、淨法的分別;而在現象界亦只有心識活動下不可割裂的相狀顯現。當然,作為未見道的修行人,「初遮遣非福,中則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註釋184)嚴格地去除貪等惡法,繼而以無漏善代替有漏善的修行次第,嚴格地按步就班修行,極之重要。

三十五 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

Thus mind functions as various appearances and as having various aspects. And because just appearance exists and does not exist, there is no such reality-status of things.

當心識活動顯現出種種相狀時,這種顯現雖有,除了心自身顯現是存在外,在這顯相上根本就沒有實我、實法存在。

世親菩薩說:「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意思是:當心識活動在眾緣具備配合下顯現種種事相,有不同時間發生的,例如先起貪愛之心,後因求取不遂而起瞋心,因貪和瞋永不會同時間發生。(註釋185)修行人若生起淨信,就會發起精進,取善斷惡,這兩種心光便同時發生。又說:「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為真實。」染位心數即煩惱心所,淨位心數即善心所;這都屬依他起,雖存在但如幻如化,實無自性,並往往成為凡夫生起錯亂的迷因;聖人要求我們在煖、頂、忍、世第一法修行時,以世間最高有漏智對治之;見道後,以無漏智斷除之。

壬六 尋求體相

彌勒菩薩將一切法相分成所相¾¾五位,包括心、心所、色、心不相應和無為法;和能相¾¾三自性。彌勒菩薩先總說能所二相。

三十六 所相及能相,如是相差別;

為攝利眾生,諸佛開示現。

The perfect buddhas, to benefit living beings, taught analytically the identified, its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圓滿的諸佛為了利益有情,宣說所相例如五事,和能相例如三自性;讓他們清楚了解所知法及以假名成立的過程。

彌勒菩薩接下來解釋所相¾¾五法。

三十七 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廣說則無量。

Mind has its views, its states, and its changelessness: this summarizes the identified; when analytically differentiated, it is immeasurable.

所相大略包括色法、識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如果要詳加分述,所相的分類可以無法計算的。

世親菩薩說:「彼共者謂色法,心者謂識法;見者謂心數法,位者謂不相應法,不轉者謂虛空等無為法。」色法,指五根五境;識法,指八識;心數法,指五十一心所,所謂心理作用;不相應法,指二十四種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法(註釋186),和無為法;這方面可詳閱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這部唯識基本入門著作。

世親菩薩說:「已說所相諸相,次說能相諸相。」又說:「能相略說有三種:謂分別相,依他相、真實相。」以下介紹分別相。

三十八 意言及習光,名義互光起;

三十九 非真分別故,是名分別相。

The cause of the concept of objective referents corresponding to verbalization, its instincts and thence also objective perceptions ¾ such is the nature of the imaginatively constructed identity.

當人接觸外境起心動念時,刺激潛藏在第八識內的顯境種子(習光);接著意識的想心所將所緣境上的像貌鉤攝過來,並以之為增上緣,安立種種名言概念(意言);當想到這名相時,境相便在內心顯現(名義互光起);這時除混淆名相就是境相外,凡夫還不知道自己不是真正認識外境,以為離識實有外境,其實完全是自己心識遍計出來。

世親菩薩以三個階段來解釋分別相:無覺分別相、有覺分別相和相因分別相。「覺」在此解作粗淺的思想;相當於「尋」心所。無覺分別相,指「習光」;世親菩薩說:「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意言種子指名言種子中的顯境種子(註釋187),是前七識心、心所的見分,指當人接觸到外境,起心動念時,刺激到第八識內的顯境種子起現行,這時是沒有思想概念的階段。世親菩薩又說:「意言者謂義想。義即想境,想即心數。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意識的想心所將所緣境的像貌鉤攝過來,並以之為增上緣,安立種種名言概念。這階段是有思想概念的「有覺分別相」。最後是「名義互光起」,世親菩薩解釋說:「謂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世間。」我們一般說看到外境,其實是錯誤的說法;如果執著有一個實有的外境,更加荒謬。因為我們想到這名相時,這境相便在內心顯現;這時除混淆了名相就是境相外,還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正在認識外境;而是認識到由自己心識的見分所認識的相分。所以分別相真實的意思是:所有的外境都是自己心識遍計出來,是第一項真理。

註釋

  1. 見羅時憲先生著作《唯識方隅》頁一四一。
  2. 見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一九零。
  3. 如前論頌一二九云:「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如是現見瞋,與貪不俱起。」
  4. 心不相應行法是依於色、心安立分位假法,但有名無體,純粹是思想創立的東西。根據米滂仁波切《論釋》和《百法明門論直解》說:「一、得:於一切法造作成就。二、命根:第八識種子、出入息和暖氣三者,連持不斷也。三、眾同分:如人之類,其形相似也;四、異生性:眾生之妄性不同也。五、無想定:心想俱滅,前六識心及心所不活動;外道所修之定也。六、滅盡定:受想之心滅盡,前六識心及心所不行,第七俱生我執及其心所亦不起也,惟第七識之俱生法執及第八識仍不離根身。七、無想報:外道修無想定,命終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劫,想心所不行,如冰夾魚也。八、名身:依事立名,眾名聯合曰名身;如眼、耳等。九、句身:積言成句,眾句聯合曰句身,例如眼無常。十、文身:文即是字,眾字聯合曰文身。八、九和十皆可依聲、依色和依法而成立。十一、生:依於色、心仗緣顯現假立。十二、住:依於色,心暫時相似相續假立。十三、老者:亦名為異,依於色、心遷變不停,漸就衰異假立。十四、無常者:亦名為滅,依於色、心暫有還無假立。十五、流轉:因果相續,流轉不斷。十六、定異:善惡因果;決定不同。十七、相應:依於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十八、勢速:諸法遷流,不暫停住。十九、次第:編列有序也。二十、時:依於色心剎那展轉假立,故有日月年運長短差別。二十一、方:依於形質前後左右假立,故有東、南等十方差別。二十二、數:依於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數量之差別。二十三、和合:不相乖違也。二十四、不和合:互相乖違也。
  5. 名言種子能生起一切相分、見分;因依名言而熏習生長,故稱為名言種子。名言種子有二種,表義名言種子和顯境名言種子;前者在本論稱為「有覺分別相」,因唯是意識心、心所作用;所以有思想概念;後者在本論稱為「無覺分別相」,如世親菩薩所言:「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而顯境名言是指前七識能了境的心、心所見分。

應用思考問題

  1. 智有兩類:分別智和無分別智。分別智又分成凡夫不隨順二無我理的分別智,和加行位凡夫隨順二無我理的分別智;無分別智又分成根本智和後得智。試依頌三十一說明。
  2. 能於依他起自性遣除遍計所執,就能通達勝義境界,所謂圓成實自性。試依種子學說和頌三十二說明雜染生起的原因和遠離垢染的方法。
  3. 修行人要修止觀才能使生命得到淨化,試依頌三十三說明。
  4. 彌勒菩薩修行的特點是「全無外境,唯有內識。」到再進一步修煉時,更要將外境和內識都空掉。同時亦要認識到無論貪等染法,信等淨法,都只是「心光」的顯現。試依頌三十四說明。
  5. 心識活動雖是存在,卻是幻化;只要我們不執著離開顯現的光相之外有一實我、實法;就是真實修行。這就是《般若經》之無我想、有情想、命者想和補特伽羅想轉;亦無法想、無非法想、無想、亦無非想轉的具體修行法;試依頌三十五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
  6. 彌勒菩薩以三自性學說成功地解釋《般若經》,而彌勒菩薩提出的三自性的精髓,詳見本品頌十三、頌三十八、三十九和四十;如再輔以《辨中邊論》〈辨真實品〉頌三及頌四,就可以清楚列出三自性描述存有的三大原則:外境只是凡夫錯亂分別;心識活動顯現相狀如幻有;於心識活動遣除實我、實法就是真實。試綜合本論上述四頌及《辨中邊論》兩頌,說明三自性學說大概。
  7. 略述彌勒菩薩提出的所相,所謂五位百法的意義。
  8. 很多人依文解義,以為心不相應法不屬於色法或心法,所謂非色非心;其實心不相應法多是依色法或心法的分位¾¾偶然發生的情況而以思想概念假立的東西。試依米滂仁波切《論釋》及《百法明門論直解》說明二十四種心不相應法。
  9. 普通人以為日常生活中所看、所觸的外境都是真實,有實體存在。彌勒菩薩雖沒有說外境有無實體,但指出凡夫所看到、所把觸到的不是有實體的外境,而是自己心識活動時所顯現能、所二取,後來繼承者,如無著、世親等菩薩發展出很慎密的種子學說,說明我們的認識對象只是自己業種子、名言顯境種子、名言表義種子和我執種子遇緣現行的結果;其中最出人意表的是我們能認識的外境本質上只是自己思想安立的名相。世親菩薩就以種子學說來說明造成這最荒誕的笑話。試以「習光」、「意言」和「名義互光起」這三個認識外境階段,說明外境只是「非真分別故,是名分別相」。
  10. 依頌三十八說明三自性中「分別相真實」之內容。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二十七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