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5講

日期:2011年10月8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寶行王正論》是龍樹菩薩以利他的大悲心寫下對朋友引正王的教誡。這封書函沒有半點兒對權貴的諛言,卻處處流露對老朋友苦口婆心的叮嚀。龍樹菩薩不單希望這個帝王朋友不只一世能得到優渥的受用、權勢和名聲,更想盡方法讓朋友在未來生生世世當中,繼續享用安樂勝生和定善解脫。最重要的是龍樹菩薩希望引正王能透過自己的權勢,推動百姓人人行十善;國民間不分親疏,以正直人格來善待身邊的人。

《寶行王正論》提到理想的佛教徒要先做到安樂勝生,接著要達臻定善解脫。龍樹菩薩提出:安樂勝生的因是十善、三應斷和三法行。十善是「慈善不殺生、高行不偷盜、貞潔不邪淫、正直不妄語、柔順不惡口、誠信不兩舌、尊重不綺語、知足不貪欲、忍辱不瞋恚和正智離邪見。」三應斷是:「不飲酒、不邪命而活和不損惱別人。」三法行:「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布施和供養受人尊敬的大德。」龍樹菩薩還深刻的指出:勝生安樂的根源在於「信」;信三寶、信因果和信四諦。龍樹菩薩還提到理想的佛教徒還要透過煉心修定,修「奢摩他」除了為日後修持空性提供心得安住和明覺的堪能性外,更能招感身心安樂基礎,例如證入梵天和淨居天;在這些地方修持,會有更好的效果!

龍樹菩薩接著強調,安樂勝生不是佛教徒修行目標,因為生天並不等於超出輪迴,輪迴以無明為因;輪迴是滾油;無明是燃燒著的柴薪,停止滾油在鍋裏沸騰最佳的方法,就是抽走鍋底下燃燒著的柴薪。換言之,直接對治無明是停止輪迴,速疾得到定善解脫的最佳方法。甚麼是無明?「執我,我所為自性有!」怎樣對治無明?以空性智慧,例如以人無我和法無我對治無明。甚麼是空性智慧?簡單來說:「諸法不能以自性成立!」更切實的是「諸法不由自己方面成立!」

龍樹菩薩解釋說凡夫由於無明障蔽慧眼,故此執著五蘊為自性有,又執著依緣五蘊而假名成立的名言「我」為自性有,所以生起輪迴。「陰(蘊)執乃至在,我見亦恆存。由有我見故,業及有恆有!」若以空性智慧對治無明,體證人無我和法無我;輪迴的生命個體便不再生起。「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龍樹菩薩又從十二因緣說明輪迴生命的流轉和還滅,關鍵在於是否已執著自性有。「生死輪三節,無初中後轉;譬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由於無明,所以招感流轉生死;相反,斷除無明執我有自性,生命便還滅。「從自他及二,三世不有故;證此我見滅,次業報亦然。」

在釋尊、龍樹菩薩看來:定善解脫並非高不可攀。只要修行人在意識的空性當下斷除我、我所的執著;換言之,體證人無我、法無我,就能解脫,這就是證入涅槃;這就是完成滅諦。但受法執相縛的小乘,除執涅槃有自性外,還質疑如果諸法實相是「人無我」,那麼誰人享受涅槃妙果?並直斥中觀瑜伽師是撥無因果的邪師。龍樹菩薩語重深長地告誡小乘人:「只有外道邪見才撥無因果;中觀除了守持『正見』勸眾生向善外,更重要的是勸勉眾生修空慧,斷無明;得定善解脫!」龍樹菩薩進一步引用釋尊:「解脫無我陰!」斷除我執和法(例如五蘊)執,當下便是解脫;更質疑小乘人為何不信樂釋尊遺教。

為了清楚指出小乘人執涅槃不是真的解脫,又不能隨順諸法實相,龍樹菩薩展露了中道觀空歸謬否定的方法,讓小乘人看清甚麼是真正的涅槃,甚麼才是諸法真實義。「小乘瑜伽師所謂進入涅槃,只是一句世俗共許的名言,所謂灰身滅智,亦只不過是一種斷見;名言『涅槃無自性』尚且不是真正的解脫,更何況是執著涅槃有自性?修行人在意識自性空當下斷除對『自性有』與『名言無』的執著,佛稱這就是涅槃。」「『無』尚非涅槃,何況當是『有』?『有』、『無』執淨盡,佛說名涅槃!」

「無明」其中一大特性,就是製造出「自性有」和「名言無」這兩種邊見,而龍樹菩薩主張的「中道觀空」,就是對治無明最善巧的方法。

今堂,龍樹菩薩有條不紊地分析,修行人應如何理解和隨順諸法實相的特徵。

龍樹菩薩先揭示諸法離於二邊:既非「自性有」、亦非「名言無」。任何現象的生起,不過是眾緣和合的暫時性世俗存在;所以智者遠離「名言無」斷見;相反來說,任何一件東西,只要其中一個因或一個緣壞滅,也足以導致該東西毀掉。「若見生有因,智人捨無執;由見滅共因,是故捨有執。」

其次,諸法不能以自性成立:我們透過亂識雖然可以見到事物由因生果,出現因緣而生的現象;但龍樹菩薩斷然說:諸法無自性生;這包括了因、果和生都不能自性成立。例如一件東西的生因不外是前因、俱因和後因;但三種情況經分析後都不可能實有;無論是世俗諦的「假名」和勝義諦的真實,都不可能實有「因」與實有「果」去和合,實有地生起任何東西。我們稱這是因、這是果都只不過是凡夫的概念建構,在世俗共許下,以假名成立。「先俱生二因,實義則非因;假名無依故;及生非實故!」

龍樹菩薩強調緣起學說說明了諸法無自性,與及諸法無自性生;依此證悟人無我、法無我來對治無明,這才是正確趣向解脫。龍樹菩薩以長短為例,說明緣起「若此有彼有」;又以燈光為例,說明「由此生彼生」。一切法必須依前因造成,但是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無自性;所以沒有長就沒有短,當此物與比它長的作比較,此物就變短,反之為長;沒有固定的長短,甚至直接說它不長亦不短,因為說它長說它短都不恰當,這東西事實上是離開長、短二邊的執見。所以「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長才能說那是短,因為有短才能說那是長。緣起亦可透過因果來解釋,好比先點燈才有光,「此生故彼生」。光明非自性產生,必須依燈,沒有燈就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並非本身產生光明的實物。「若此有彼有,譬如長及短;由此生彼生,譬如燈與光。」「先長後有短,不然非性故;光明不生故,燈亦非實有。」由緣起「若此有彼有」說明諸法無自性;由「由此生彼生」說明諸法無自性生。再以此修證人無我、法無我,對治無明;這便是定善解脫之路。

龍樹菩薩再強調中觀瑜伽師一貫宗旨:「斷盡對諸法『自性有』和『名言無』,當下便是定善解脫。」令我們輪迴及下墮的是煩惱和習氣,這些都源於無明;因無明障蔽慧眼,繼而開展出我們虛妄的生命流輪。執『自性有』者流於常見,執『名言無』者流於斷見;由於斷見者撥無因果,所以會下墮惡趣;由於常見者執因果實有,雖可往生善趣,卻免不了受盡輪迴之苦痛;只有依中道觀空離開『自性有』和『名言無』的執著,修行人才能解脫。「執無墮惡趣,執有生善道;若能知如實,不二依解脫。」

有人質疑:「面對反覆深刻的辯證,我承認諸法無自性;但對這些擺在眼前的森羅萬象,真的感到矛盾,因為我真切地覺知它們是存在的,甚至會生起種種反應!」龍樹菩薩慨嘆說:「正如飢渴的鹿群見到陽熖,在亂心執著下便以為是水,不顧一切向前奔跑,卻又永遠走不到它的跟前,最後活活累死一樣;同樣,由於你受無明障蔽,亂心將五蘊和依緣五蘊的假名『我』,以為是實我、實我所有,而事實上卻非實有。」「若遠於實智,即見世間有;證實則不見,無相如鹿渴。」「如鹿渴似水,非水非實物;如此陰似人,非人非實法。」「計鹿渴為水,往彼若飲此;若無執為水,如此人愚癡!」最後龍樹菩薩叮嚀修行人,斷盡對諸法自性有、名言無的執著,無明亦隨之除滅,當下便即解脫。「此即是無明,癡故無解脫。」「若能知如實,不二依解脫。」

正當龍樹菩薩諄諄善導修行人之際,冷不防坐在兩旁納悶已久的小乘同門;其中有部揪著中觀瑜伽師辮子說:「你們說諸法無自性,說穿了就是斷見!」經部亦左右夾擊說:「中觀說名言有,明顯是常見!」面對同門低俗橫蠻的指責,龍樹菩薩不愠不火,面露笑容地揶揄有部說:「我亦主張名言有,為何你們不說我持『常』見?」祂轉身耍笑背後的經部說:「我亦主張自性無,為何你們不說我持『無』見?」「若『墮於無執』,何不說墮有?」「若言由破有,義至故墮無,如此破無故,云何不墮有?」有部和經部遭到無情的棒喝,瞠目結舌,面面相覻,不知所以!只能以顫抖的喉音說:「希望中觀破斥別人的動機是純正吧!」龍樹菩薩一針見血說:「中觀離開斷見常見二邊;你不可誣蔑他們是斷見者或常見者,我們言行和動機,都是根據抉擇諸法真實義的智慧和覺悟心靈下的慈悲去弘揚佛法。」「不樂有無執,由擇真實義。」「(破有、)無言行及心,由依菩提故。」

癸二 不違共許

質疑:你們說「因」、「果」和「生起」都不實有;但我見到你檯面上有一作為「果法」的綠杯,同時,憑藉我們的經驗知識知道有一批陶師用了陶土、礦粉;這些都是作為綠杯的「因法」,亦知道這綠杯是由燒窰生產出來。世間的因、果和製成過程,都顯明易見;中觀空性法則是否不適用於世俗?

解惑:非也。世俗的因果是依緣起而有作用,但這種作用並非自性而有;雖然我們不承認有自性的因果,但承認有互相觀待的因果。

四十八 若此有彼有,譬如長及短,

由此生彼生,譬如燈與光;

When this is, that arises, like short when there is long. Due to the production of this, that is produced, like light from the production of a flame.

(諸法非自性有,而是觀待而生,)這稱為緣起,緣起有很多方面可解釋,例如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長才能說那是短;又(可以用因果來解釋,)例如此生故彼生,因點燃了燈,所以才有光。

四十九 先長後為短,不然非性故;

光明不生故,燈亦非實有。

Where there is something “long”, there is something “short”. It does not exist through its own nature, because when it is not producing light, the “lantern” itself is not genuinely existent.

若有東西先前說是「長」,後來說是「短」,這說明長短是觀待而安立,不是實有;同樣,油燈沒有點燃,那便沒有光明了。

凡夫被無明障蔽慧眼,所以看到世俗上「因」生「果」的現象,顛倒地以為實有因、實有果、實有這麼的一件事情產生,實有一件東西生滅。事實上,這只是亂識起作用而已。把我們的想像,主觀感受橫加在事物上產生的投影;忽略該事物背後真相;使我們相信「自性有」這件事,再在這些「無常」的東西上執實我實法。但當我們平靜下來,就會發現世間若有一件東西是「自性有」的話,我們一定找得到它;但事實上我們找不到實有的東西。此外,我們破除「自性有」,就要明白諸法是緣起的道理。「緣起有很多種解釋方法:例如長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為標準呢?當此物與比它長的比較,此物就變短,反之為長;沒有固定的長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長才說那是短,因為有短才說那是長。緣起也可透過因果來解釋,好比先點燈才有光,此生故彼生。光明非自性產生,必須依燈,沒有燈就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並非本身產生光明的實物。一切法必須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無自性,沒有長就沒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註釋40)達賴喇嘛這番話有三重意思:第一、諸法出現的結果,只有諸佛才能了知。第二、世上萬事萬物,觀待眾緣而有,非一人所能支配控制。第三、任何一種事情的部份,亦不可能從全部中割裂出來。此外,諸法緣起喚醒我們人際之間沒必要以好惡之心交往相處;亦知道對別人起貪和瞋是多麼荒謬和不合真理。修行人從而放鬆和開放了自己的心靈。在某程度上,緣起學說確是救世福音。

癸三 證無二義得解脫

五十 如此因果生,若見不執無;

已信世真實,由亂心所生。

Having thus seen that effects arise from cause, and does not accept nihilism, one asserts that what appears in convention reality is produced by a confused mind.

我們在世俗上由錯亂的心識是可以見到有因果生起的事實,所以我們並非如斷見者般撥無因果。

五十一 見滅非虛故,即證得真如;

是故不執有,不依二解脫。

One who perceives cessation is not a false notion, and then realizes suchness. One therefore desists from a view of existence. Thereby one who does not rely on duality is liberated.

另一方面,我們發覺斷除我、我所自性有得解脫,確不虛假,並能體證真如。所以我們排除常見。如是不執斷見(名言有)和不執常見(自性無);所以得到解脫。

中觀並非如虛無論者(nihilism)般持斷見,認為世上無因果報應。中觀瑜伽師說在世俗諦中凡夫雖為無明障蔽慧眼,但由亂心(confused mind)作用仍可見到世間有從種子生芽的事情。(註釋41)中觀亦非如常見者般認為諸法或者有一件東西可以自性成立,如是認清諸法具有自性無、名言有的特性;並以中道觀空遠離常、斷二邊;修行得臻解脫。

癸四 舉例說明

子一 證不證悟事物真實性之例

五十二 色是遠所見,若近最分明;

鹿渴若實色,云何近不見?

Forms seen from a distance, on coming closer, they appear with distinct detail. If a mirage were water, why did not seen by those nearby?

若是一件實物我們老遠便可以看見,走近點便會看得更清楚仔細。陽熖(古譯鹿渴)若果是實物,為何走近了卻看不到?

鹿渴(mṛga-tṛṣṇā)指陽熖。根據《楞伽經》卷二上說:「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當浮塵為烈日所照,遠方白汪汪一片似水的東西看來像水,實際卻不是水。一頭飢渴的鹿認為它是一潭積水,想去喝它,拼命地朝著它跑,但永遠也走不到它的跟前,最後反把自己活活的累死了。如果是實物的東西,除了老遠看得到外,走近了應該看得更清楚,甚至可以觸摸;可是陽熖本身若是水的話,為何走近了反而看不見呢?

五十三 若遠於實智,即見世間有;

證實則不見,無相如鹿渴。

If one abides far away from genuine wisdom, one straightaway views the world as existing. Realizing the truth, one no longer perceives thus. For whom it is signless like a mirage.

好像當凡夫遠離(空性)真實智,不假思索地說這世間是實有。但當他體證(空性)實相後,便知世間猶如陽熖般,不是實有。

諸法有如陽熖,缺乏智慧的人看到世間一切東西皆有自性,就好像遠處見陽熖,以為實有水一樣。但仔細觀察尋找,確實看不到諸法有自性,就好像走近陽熖,看不到有水一樣。

子二 破斥蘊之自性有

五十四 如鹿渴似水,非水非實物;

如此陰似人,非人非實法。

Just as a mirage is seemingly water but not water and does not in fact exist. So the aggregates appear to be a self, but not a self and do not exist in fact.

陽熖看似水,但它實非水亦非實物。同樣,五蘊看似「我」;但實非我,亦非自性有。

子三 不斷有見無見不能離輪迴

中觀瑜伽師語重心長提出忠告:「修行人要斷除對『自性有』和『名言無』的偏見,才能脫離輪迴!」

五十五 計鹿渴為水,往彼若飲此;

若無執為水,如此人愚癡!

Having thought a mirage to be water and then having gone toward and intending to drink from it, one discovers it to be non-existent. If one still thinks it as “water”— that would be deemed to be a fool.

以為陽熖是水,走上前正欲暢飲之際卻發現沒有水;但仍強執陽熖本應是水,這人真是蠢材!

五十六 世間如鹿渴,若執實有無;

此即是無明,癡故無解脫。

The world is comparable to a mirage if one conceives it does or does not exist, this is just ignorant. When there is ignorance, one is not liberated.

世間就如陽熖,若有人執著世間是實有或實無,這只不過是無明障蔽。這人因仍有無明,所以不能解脫。

壬二 無斷滅之過失

癸一 離二邊見才得解脫

五十七 執無墮惡趣,執有生善道;

若能知如實,不二依解脫。

By seizing on non-existence, one may fall to bad transmigrations. By seizing on existence, one may be reborn in good transmigrations. Through correct and true knowledge, one gains liberation and does not rely on dualities.

由於撥無因果,這些斷見者下墮惡趣;由於執因果實有,這些常見者(雖)往生善趣,(但免不了受盡輪迴痛苦,)只有依諸法真實義,離開二邊執見,這人才能解脫。

癸二 中道觀空不屬有見、無見

小乘有部發難,揪中觀瑜伽師辮子說:「你們說諸法無自性,說諸法無實有;說穿了就是斷見──『無』見者。」

小乘經部飽受中觀破斥;見有部發難,亦順水推舟,左右夾攻,隨聲附和說:「中觀說世間名言有,這是變相的有見。」

中觀瑜伽師思路清晰、義正辭嚴指出:「我主張中道離開兩種邊見內容是:名言有『及』自性無。不是如你們般割裂而錯讀成:「名言有『或』自性無!」

五十八 不樂有無執,由擇真實義;

若「墮於無執」,何不說墮有?

Disinclination to seize on views asserting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riginates with discernment of the meaning of reality. If one claims this entails falling into a “non-existence” attachment, why not also claim this entails falling into “existence” attachment?

根據抉擇諸法真實義的智慧;(智者)不傾向於執「有」及執「無」的見解,假如(有部指稱這會導致)墮入「無」見;為何他不說這會導致入「有」見?

有部、經部不甘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挑剔被破斥,於是聯合行動,齊聲聲討中觀說:「表面上中觀反對無見及有見,事實上你就是無見者、有見者(註釋42)。」

龍樹菩薩見地透徹,箭鋒相拄說:「假如我不反對無見者主張世俗有;我豈不變成無見者?假如我不反對有見者主張自性無;我豈不變成有見者?」

五十九 若言由破有,義至故墮無,

如此破無故,云何不墮有?

If from refuting existence, one would accrue them to be “non-existence”, why from refuting non-existence, one would accrue them to be existence?

如果說因為我破斥有見,就被指為無見者;(反過來說,)如果我不破斥無見,豈非變成有見者?

面對辯才無礙的中觀瑜伽師,有部和經部瞠目結舌,面面相覷,不知所以。為了找到下台階,他們冷然說道:「希望你破斥別人的動機純正吧!」

癸三 通達離戲論者並無斷邊的過失

六十 無言行及心,由依菩提故,

若說彼墮無,何因不墮有?

This non validation of words, actions or thoughts is a result of reliance on bodhi. If one claims this entails an implicit fall into validating non-existence, why would that not also entail a fall into validating existence?

這種對無見在語言、行為和意念的破斥,是依止菩提的結果。若有人認為這會導致「無」見的話,為何它又不會令人墮入「有」見呢?

對「無」見的否定不單限於語言和思想上,我們不會造作像他們一樣撥無因果,這是來自證得菩提的聖賢所啟示。你不會說一個有見者是個無見者;同理,中觀離開斷見常見二邊;你不可說他們是斷見者或常見者。

註釋:

  1. 達賴喇嘛對「緣起」一詞的解釋,見《中觀寶鬘論講話》。
  2. 諸法雖無自性生,但在世俗諦中我們仍可承許:一、有一連串實際的現象產生;二、實際上有一大堆暫時性的因和緣滙聚一起,產生某些現象事情;三、有約定俗成世間共許的假名,為這些唯世俗的現象提供意義基礎。總括來說,世俗諦是虛妄,是毫無少許真實的。
  3. 有部、經部誣蔑中觀的意思是這樣的:當中觀破斥像有部的「有」見時,中觀當時的身份是無見者;又當中觀破斥像經部的「無」見時,中觀當時的身份是有見者。現在中觀一齊破有部和經部:這就意味著中觀瑜伽師的身份不單是有見者,而且亦是無見者。

應用思考問題

  1. 緣起說明了諸法無自性;依此證悟人無我、法無我;對治無明,眾生便得解脫。對緣起的解釋,龍樹菩薩提出兩點:「若此有彼有」和「由此生彼生」。前者以長短為例,後者以燈光為例;試依四十八、四十九兩頌解釋緣起故諸法無自性;並說明緣起學說如何啟示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
  2.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法品〉頌五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由煩惱而引致造業,由無明障蔽而使內心迷惑顛倒;但無明、煩惱和業都無自性;修行人拋去概念遊戲,老實地修空性,當他斷我、我所的執著時,當下便即解脫。試依你讀過中觀的論著,解釋「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和頌五十一「是故不執有,不依二解脫。」
  3. 中觀瑜伽師常聲稱自己不執斷見,不執常見;主張中道,堅持遠離「諸法自性有、名言無」邊執;所以遠離二邊而得解脫。試依頌五十及五十一說明。
  4. 在頌五十二至五十四,龍樹菩薩以陽熖為例,說明人往往顛倒地對虛妄的東西起分別念,並執之為實;例如陽熖看似水但實非水;同樣,五蘊看似是我,但實際卻非我;試依這三頌說明。
  5. 小乘有部和經部喜歡將某種東西割裂,並執以為實。中觀提出中道觀空,命題是:「諸法自性無『及』名言有」;有部從這命題割出一截,狠批中觀說自性無就是「無見」;而經部亦剋就名言有,狠批中觀名言有就是「有見」。這兩部派為了辯論上得佔上風,不惜扭曲論敵原旨;幼稚做法,令有識智者啼笑皆非。龍樹菩薩駕輕就熟,揶揄有部說:「我亦主張名言有,為何你們不說我持『有』見?」中觀瑜伽師轉身耍笑背後的經部說:「我亦主張自性無,為何你們不說我執『無』見?」有部、經部又遭一次無情棒喝。試依頌五十八及五十九表述中觀瑜伽師對有部、經部聯合行動的反擊。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五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