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43講

日期:2014年12月6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在《寶行王正論》中,龍樹菩薩有很多特別為老友引正王講述的教法;這可能是因為引正王是一位具根器的大乘瑜伽士,同時亦因為他貴為國王吧!畢竟,龍樹菩薩希望引正王能透過自己的權勢,推動全國上下人人行十善,國民間不分親疏,以正直人格來善待身邊的人。祂不僅勸引正王不要囤積財富,還要以法制和錢財來支援病患無依的人、受貧苦折磨的人、受壓迫的低下階層和活在恐懼的人。「病苦無依貧,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攝受,勤心安立彼。」此外,國王應透過崇文尚禮,辦學興邦。「於國起學堂,雇師供學士;興建永基業,汝行為長慧。」在國家建設上,要使全國國民享有清潔的水源;不單在都城,全國鄉鎮都要有水池、儲水塔常年供應食水。「於小大國土,應起寺亭館;遠路乏水漿,造井池施飲。」居安思危,國王平日要厲行節約,充實糧倉;萬一遇上瘟疫傳染、水澇涸旱、賊難兵燹或蝗禍饑荒,國王應開倉賑濟,災後立刻重振農耕。「災疫飢餓時,水旱及賊難,國敗須濟度,願汝恆拯恤!」「田夫絕農業,願給糧種具。」除了辦學、福利、勸農和水利之外,各地更要建設完善的醫療保健系統。而國王應作表率,將自己的收入用作聘請醫師利民。還有,國王要在各地挑選「信者」來擔任愛護動物使者,保育生態。「狗鼠鳥蟻等,願汝恆施食!」最後,龍樹菩薩向引正王開示以大乘治國的政治理念,除了要在全國交叉路口興建佛塔和伽藍,招攬有宗教理想的寺院管理員,集合弘法、救濟、教育於一身;並肩負敦風化俗的使命,在地方前綫以四攝法助王利民。為了達到千秋盛世,長治久安的政治局面,龍樹菩薩提議引正王要嚴格挑選中央官員,這些人除了要對國王忠心耿耿,擁護國王以大乘佛教治國外,同時還要信佛、廉潔、識大體;助王落實大乘治國四個方針:一、藏富於民;「隨時蠲租稅,輕微受調歛。」「施物濟貧債,出息不長輕。」二、重農抑商;「隨時遣商侶,平物價鈞調。」三、偃武修文;「直防許休偃,」「境內外劫盜,方便斷令息。」四、整飭吏治;國王要多方面聆聽各方面意見。「以時接賓客。」而最能表現出以大乘治國的理念的,便是如何處理罪犯。國王要以父母心平等看待國民,「平等悲相應,恆解脫眾生」,讓子民發揮知恥尚禮的可貴人性;就算有人干犯國法,亦要像父母特別憐愛關懷不肖兒子般尤為慈憫。「若彼最重惡,亦應生大悲。」就算將人定罪,將之關押,亦要早日釋放他。「貧人若被駐,五日須放散;餘人亦如理,隨一莫拘留。」在犯人關押期間,亦不能損害他的尊嚴。「王欲他成器,依悲立善教!乃至彼未散,雖繫亦安樂。」若果犯了重罪,兼且執迷不悟,也不能處死;應將他驅逐出境,並派人監視,以防他一再造罪。「不殺不逼彼,願王擯他土。」「看自家如怨,由參人淨眼。」最後,龍樹菩薩陳述不可如世俗帝王以「魚法」治國,否則社會只會撕裂,國民只會相斫;相反,應以大乘治國,那麼舉國上下都會得到歡樂!「若王依道理,魚法則不行;無難無非法,恆有法歡樂。」

龍樹菩薩忠告老友引正王,若果無法依大乘治國,則應放棄王位,出家修行。「由世不平等,王位若乖法,為好名及法,事及出家勝!」

事實上,龍樹菩薩很了解引正王的根器,而且作為政治家,他應學習甚麼教法。從龍樹菩薩在〈第二雜品〉頌四十八至頌六十九特別為引正王介紹不淨觀,又在〈第一安樂解脫品〉從頌八十三至頌一百介紹界差別觀,可見引正王的貪欲和我執都很重,需依止觀來糾正心理偏差。此外,作為政治家,引正王要以四修學──實語、布施、寂靜和妙慧來提升自己的品格,從而得到人天的愛戴和讚歎。「依諦捨靜智,王則具四善;如四德正法,人天所讚歎。」龍樹菩薩對引正王的要求很直接,就是要求他成就佛果得佛色身和佛法身。「諸佛有色身,皆從福行起;大王佛法身,由智慧行成。」得佛色身的教授先後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教修三十二相;在〈第二雜品〉頌七十五至〈第三菩提資糧品〉頌十二,介紹修福因而感得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王汝諦聽,此因我今說,感三十二相,能莊嚴汝身!」第二次教修福二十頌;在〈第五出家正行品〉頌七十八至頌九十八。「諸佛無量德,於餘人難信,若不見此因,難量如此果!為此因及果,現前佛支提,日夜各三遍,願誦二十偈。」此外,龍樹菩薩提到要成就佛法身,就要積累無量智慧資糧。祂首先教引正王斷除生起智慧的障礙:不能自讚毀他;「不應讚自德」、「莫顯他密事,及惡心兩舌。」其次要保持頭腦冷靜,能獨立思考;「莫讀外邪論」、「莫愛世讚歎」。對是非對錯要放得下;「他辱己莫瞋,即觀宿惡業;莫報對他惡,為後不受苦。」最後要善待上師;「於師報恩施,應敬行莫悋。」另外要營造生起智慧的順緣:例如要聽師長教誨;「固謹持正法,及能說法人,恭敬聽受法。」養成實話實說的習慣;「假設失王位,或死由實言;亦恆說此語,無實利默然。」要意樂出離,甘於寂寞;「莫愛世讚歎,恆樂出俗法。」以妙慧抉擇取捨;「應作熟簡擇,後則依理行。」要聞思修般若無漏智;「於聞莫知足,及思修實義;」再依意、樂、喜、捨、信、勤、念、定、慧九根,於見道位、修道位和無學位增上力用,產生無漏清淨的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證入涅槃;「度一切障難,圓滿無垢根。」

今堂龍樹菩薩繼續說明依止善知識的功德,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依止善知識的嘉言善教,並付諸實踐;「由內外勝德,汝必至勝處。」由於行持內在和外在的殊勝德行,受教的佛子必定獲得最殊勝的成就;相反,懷疑自己上師是邪惡外道,他本身不僅無法達成現世和來世的利益,自然也無法達成利他的大乘菩薩誓言了。「由自惡疑他,此人損自事!」龍樹菩薩重申,只要善知識具備知足、慈悲、守戒和能以智慧滅惡這四種德相,修行人就應依止他、追隨他。「知足慈悲戒,智慧能滅惡。」接著龍樹菩薩以作為引正王善知識身份,教導國王十三種外在殊勝行為;分別是說實話、柔順、常懷歡喜心、沉實穩重的作風、守持戒律、同情行為偏差者、勇於捨掉三毒、有攝人威儀、內心寂靜、遠離懈怠、內心沒有跳動不安、不驕傲、與人和諧共處。「實誓說愛言,樂性不可動,正事增諂曲,願汝自易教。已捨無有悔,有焰熾心寂,無懈緩掉動,不貢高和同。」再引導國王修習四種內在行持:如月亮般含笑調柔地去待人處事,如日光般帶著威嚴推行國法,如海洋般深厚精湛積集智慧,如山王般穩固地攝持福德。「願清涼如月,有熾盛如日,甚深如大海,堅住如山王。」此外,龍樹菩薩更傳承四種重要心法給引正王:一切惡莫作,奉行一切善,利益諸眾生,般若成佛果。「一切過所離,眾德所莊嚴,眾生所受用,願汝一切智。」龍樹菩薩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在本論結尾勸導引正王恰當地守持八種正法:守持戒律、敬奉上師、安住忍辱、遠離嫉妬、捨棄慳貪、廣行利他、救濟貧困和遠小人近君子。若能實踐這八種正法,就可證得菩提。「勝戒敬尊長,忍辱無嫉妬,不悋財知足,救濟墮難事,能行善惡人,攝持及制伏;弘護佛正法,求菩提應行。」

丁二 善知識的法相

一〇五 是諸善知識,汝應知略相;

知足慈悲戒,智慧能滅惡。

As for those who serve as good spiritual friends, you should be aware of their general qualifications. Easily satisfied, kind, compassionate and moral, and possess the wisdom that dispels any evil.

若是一位善知識的話,你應知道他們普遍具有這些特質:知足、慈悲、守持戒律;並能用智慧去斷除所有惡行。

善知識最基本要做到知足不貪取,不貪求名利供養;攝受弟子的目的是基於佛種不斷和慈悲心。作為大乘瑜伽士,本身就懂得護守三聚淨戒(註釋302)和以智慧去除或減輕煩惱。依龍樹菩薩意見,一位善知識就應具備上述四種特質。

丙三 教誨圓滿行持故果報殊勝

丁一 依善知識修行得勝利

一〇六 善友應教汝,汝知敬順行;

由內外勝德,汝必至勝處。

Such a good friend should instruct you and you should respectfully put it into practice. By resort to superior inward and outward qualities, you will attain the supreme achievement.

這位善知識會開導你,而你應恭敬隨順他的教示;由於行持內在(簡要行持和極簡要行持)和外在(廣泛行持)殊勝的德行,你必定獲得最殊勝的成就。

丁二 行持內外殊勝的修行

戊一 廣泛行持

一〇七 實誓說愛言,樂性不可動,

正事增諂曲,願汝自易教。

Speak the truth and speak gently. Be pleasant in nature while also being unshakable. See that right is done and disdain deviousness. I pray that you yourself will be easily instructed.

向別人說話要誠實且帶柔和,內心時常充滿法喜又同時給人沉實穩重的感覺。守正不阿但又不會輕視任何人。願你成為受教的人。

一〇八 已捨無有悔,有焰熾心寂,

無懈緩掉動,不貢高和同。

As for what has been relinquished, have no regrets about it. Possess a brilliantly dignified and a quiescent mind. Remain free of either indolence or agitation. Refraining from hypocrisy and engage harmoniously with others.

對已捨之事(三毒)不後悔,有攝人威儀和寂定的心,遠離懈怠和掉動,內心不驕傲,能與人和諧共處。

頌一〇六提到,善知識會教你十三種外在殊勝的行持(註釋303)。第一是「實誓」;對別人要講實話,不說謊。第二「說愛言」:說話柔順不惡口。第三「樂性」:一聽聞佛法,內心便很歡喜,法喜充滿。第四「不可動」:給人沉實穩重的感覺。第五「正事」:能守持戒律。第六「增諂曲」:對行為偏差者不輕蔑。第七「已捨無有悔」:對捨棄未生起的貪瞋癡煩惱不生後悔。第八「有熖熾」:端正威儀如熾熖般令人振攝。第九「心寂」:內心寂靜。第十「無懈」:遠離懈怠,勇於修善斷惡。第十一「緩掉動」:內心遠離跳動不安。第十二「不貢高」:不偽善而謙卑。第十三「和同」:與人和諧共處。

戊二 簡要行持

一0九 願清涼如月,有熾盛如日;

甚深如大海,堅住如山王。

I pray you will be clear and cool like the moon, and radiant like the sun, be profound like the ocean, and steadfast like the king of mountains.

願你如月亮般皎潔和清涼,如太陽般熾烈放光,深厚精湛如大海,安穩不動如須彌山。

龍樹菩薩希望引正王如月亮般含笑調柔去待人處事,如太陽般帶著威嚴去推行國法,如海洋般深厚精湛去積聚智慧資糧,如須彌山般穩固不動搖地攝持福德資糧。

戊三 極簡要行持

一一〇 一切過所離,眾德所莊嚴;

眾生所受用,願汝一切智。

May you freed from all negativities, may you adorned with all good qualities, and may you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the benefit of beings. I pray you will gain realization of omniscience.

願你捨棄一切過患,願你以萬種功德為嚴飾,願你成為眾生利樂之源,願你獲得遍知果位。

丙四 此法所有人通用

一一一 我不但為王,說如此善法;

如理為餘人,由欲利一切。

This Dharma is not explained only for the King. It is also taught, as is appropriate, to other beings out of the desire to benefit them.

這不僅是為國王你而說,如此善妙好法;如理的教言,更是為其他人士而說;同時也是出於我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而說。

丙五 敦請國王聽取

丁一 應恆常思惟教義

一一二 大王此正論,汝日日諦聽;

為令自及他,得無上菩提。

Great King, it would be good for you to contemplate this discourse everyday so that you and other beings might attain the unsurpassed bodhi.

大王啊!為了自他都能獲證無上菩提,你最好每日都思惟這部論所說的正法。

丁二 恰當地守持八種正法

一一三 勝戒敬尊長,忍辱無嫉妬,

不吝財知足,救濟墮難事;

一一四 能行善惡人,攝持及制伏,

弘護佛正法,求菩提應行。

Be supreme in virtue and reverence to those venerable and senior. Practice patience and remain free of jealousy. Refrain from miserliness, realize when enough is enough, and rescue those who have fallen into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As for those able to practice goodness and those prone to evil, draw in and retain the former. Control and subdue the latter. As for propagating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 Dharma of the Buddha and striving to realize bodhi, one must put these into actual practice.

視戒律為最殊勝;對上師要尊敬;安住忍辱;遠離嫉妬心;無有慳悋;廣行利他;救濟深陷困境的人;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如果要證得菩提,就要實踐以上八種正法。

甲三 結論

乙一 著者

《寶行王正論》由印度龍樹菩薩(150-250)造論。

乙二 譯者

西印度真諦法師(499-569)由梵譯漢。

後記

龍樹菩薩撰寫的《寶行王正論》備受後世佛弟子極高的評價,諸如:「圓顯佛教龍樹尊,刻意教授諸法王,明三士道所有軌;稀有典籍寶鬘論。示不了義了義教,非分有寂善妙詮,無盡法施如意樹,為續佛教而刻印!」云云。

在漢地,《寶行王正論》由真諦法師於西元五四六至五六九年間譯出。在藏地,則由巴操尼瑪札(1055-?)由梵譯藏,再經近賢漢藏教理院的仁光法師譯成中文《中觀寶鬘論頌》,而我講這部《寶行王正論》的英文翻譯,主要參考Kalavinka Press 的A Strand of Dharma Jewels,中文則以《中觀寶鬘論釋》和《中觀寶鬘論之顯明要義釋》為主要參考書籍。

本書結集我多次傳講《寶行王正論》講義而成,由二零一一年六月四日第一次在九龍尖沙咀觀音講堂開始,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六日第四十三次圓滿,歷時三年半。願以此傳講註釋《寶行王正論》功德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證菩提!

註釋

  1. 如《大乘莊嚴經論》〈度攝品〉頌十云:「恆時守禁勤。」「釋曰:菩薩戒有三聚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初戒以禁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諸菩薩一切時恆守護故。」
  2. 據藏譯中的《中觀寶鬘論》說有十五種外在殊勝行持,分別是:「眾生實言柔,安祥難理解,合宜不輕蔑,自在良善言,調柔捨隨眠,端莊心寂靜,無掉不遠離,穩當與溫和。」

應用思考問題

  1. 龍樹菩薩如何為引正王建構以「大乘治國」的建設藍圖?
  2. 試述以大乘治國的四大方針。
  3. 龍樹菩薩提醒引正王若果不能以大乘治國,便要基於「好名及法」而要全身引退,出家修行。所謂「不用求真,唯需息妄。」除了謹守佛制定的波羅提木叉外,還要次第斷除內心五十七種粗類惑。試從〈出家正行品〉頌三至三十八說明如何斷除五十七種粗類惑。
  4. 因應引正王是政治領袖及在家居士身份,龍樹菩薩提出了四修學(第二品頌三十九)、欲得佛色身(第二品頌七十五至第三品頌十二)、欲得智相法身(第三品頌六十四至七十五)、內外殊勝修行包括十三種廣泛行持(第五品頌一〇七至一〇八)和八種簡要行持(第五品頌一〇九、一一〇),最後介紹八種應守持的正法(第五品頌一一三、一一四)。試分別說明。
  5. 引正王若出家修行,則失去積累廣大福德資糧的條件,有見及此,龍樹菩薩乃撰寫「修福二十頌」,冀引正王晝夜各三次在佛前修習,如此便可積聚無量福德。試依頌七十八至九十八說明其內容。
  6. 要成就地道功德,必須依善知識而修持;而善知識必須具備知足、慈悲、守戒和能以智慧斷惡這四種條件。試依頌九十一說明。
  7. 龍樹菩薩在書函結尾介紹十三種外在殊勝給引正王行持。試依頌一〇八說明。
  8. 龍樹菩薩在書函結尾提出四種簡要和四種極簡要修行方法給引正王。試依頌一〇九和一一〇說明。
  9. 在頌一一一中,龍樹菩薩提到本論提及的正法,不單引正王可以修,所有希望得到佛果的人亦可依著而修持。但畢竟引正王和其他修行人無論在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或個人生命質素以至修行動機都很不同,你能否就本論所介紹過的正法,分擘開哪些是龍樹菩薩專為引正王而施設,哪些合乎一般人修持?
  10. 在本論結尾,龍樹菩薩提綱挈領叮嚀引正王守持八種正法。試依頌一一三和一一四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四十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