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25講

日期:2013年6月1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幾堂龍樹菩薩教導我們積聚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的種種方便;積集福慧資糧,是希望得到佛的兩種淨妙身──佛的色身和佛的法身;由積集福德資糧,成就佛色身的因;積集智慧資糧,成就佛法身的因。誠如《六十正理論》頌六十善根迴向說:「由福智所生,期獲二淨妙。」此外,我要補充一點:當你確切地依龍樹菩薩在本品頌七十一的教授:「唯自應受苦,共求眾受樂!」你便進入大乘「加行位」,開始第一階段「煖位」的修行。正如我解釋過,這教授是後世噶當派「自他相換」的濫觴。甚麼是自他相換?把自己以外一切有情的苦因和苦的根本,所謂罪障和一切障礙,全部由自己一人來承擔;自己所有的安樂及安樂的因,全部給予自己以外的所有有情。根據法尊法師所譯的《現觀莊嚴論畧釋》卷三提到,修行人在加行位觀修的對象,是緣一切有情觀修平等心;「此煖等所緣,讚一切有情,緣彼心平等。」又說到煖位修行人由於能修自他相換菩提心而得煖位不退轉相;「於他行施等」「由修自他相換菩提心於他行布施等」。事實上,自他相換是大乘修行最根本亦是最殊勝的教授。據說,噶當派大師伽喀巴(1101-1175)跟隨夏惹巴(1070-1141),花了六年時間去修持自他相換;圓滿斷除微細的我執。我覺得再沒有其他教法比修持自他相換,更能消除此生的病痛和苦惱,更能降伏魔祟和業障。

今堂,龍樹菩薩繼續闡述:修行人在積聚福慧資糧時,生命質素如何轉好的情形。為的是令人明白到,縱使修行要走艱難、長久的路途,但是一點兒也不可怕;因為只要我們堅定地過修行的生活,明日一定會比今日更美好,生命一天比一天更有意義。龍樹菩薩更教誨修行人「壽命無常」的道理,從此刻開始,放下一切世俗凡塵的枷鎖繫縛,一心修行。「死緣百一種,壽命因不多;此因或死緣,故恆應修善。」修善就是行持大乘六度;藉著積累福慧的功德,所產生的安樂就會變得圓滿。「若人恆行善,是所得安樂;於自他若等,此善樂圓足。」

龍樹菩薩首先指出,國王若積聚福慧二資糧,便會獲得五種共通的功德:一、能獲財富安樂而且會日益增廣;二、嘉名遠播;三、國祚綿遠流長,門庭光彩;四、每天安穩快樂地入睡,然後會在很安樂的狀態下睡醒過來。「若依理行善,好名遍十方;王侯續不斷,王富樂轉大。」「依法為性人,臥覺常安樂;夢中見善事,由內無過惡。」

龍樹菩薩更孜孜不倦地繼續闡明積累福慧所生的二十五種特殊功德。祂先指出修九種福慧:孝順父母,侍奉長輩,尊重良善的人,善用財物,修忍辱,柔順不惡口,誠信不兩舌,說實語,與人和洽共處,便能獲證天帝果位。「若人養父母,恭奉自家尊;恭善人用財,忍辱有大度,軟語不兩舌,實言同止樂;此九天帝因,盡壽應修行。」

祂接著臚列對有情修慈心而藉此獲證的十種功德:受天、阿修羅和人們的愛護;身心安樂適意;怨敵、火、毒藥、武器棍杖等不能傷害;不費氣力也能得到資財;此生還未證得解脫者,死後亦能投生色界。「天人等愛護,日夜受喜樂,免怨火毒杖;是行慈現果。無功用獲財,後生

於色界;得慈十功德,若人未解脫。」

第三種特殊的功德:若引導有情發菩提心,行持菩薩行;那麼自己此生及來世,皆能獲得穩如須彌山王的菩提心;「教一切眾生,堅發菩提心;菩薩德如山,菩提心牢固。」

第四:透過對佛法僧三寶的淨信,能遠離八無暇;「由信離八難。」

第五:由於守持戒律,得投生三善趣;「因戒生善道。」

第六:熟習修持空觀,得到不放逸的安樂;「數修真如空,得善無放逸。」

第七:內心正直沒有諂曲虛誑,就有良好的記憶力;「無諂得念根。」

第八:聞法後,不斷思惟法義,奉行不忘;得到簡擇是非、分別善惡的能力;「恆思得慧根。」

第九:對傳法上師、正法和法友都謙卑恭敬,可感通達法義;「恭敬得義理。」

第十種特殊的功德:護持正法,可得宿命通;「護法感宿命。」

第十一種功德:說法和聞法者皆動機純正,這位法布施者必能親見諸佛,遂欲成就;「布施聽聞法,或不障他聞;疾得如所愛,與佛相值遇。」

第十二種功德:修行人不執受五欲樂,就能達成修行的目的;「無貪作事成。」

第十三種功德:內心不慳吝,樂善好施,就能招感未來物質受用增長;「不慳財物長。」

第十四種功德:內心遠離競勝驕慢,眾人就會尊重他,視他為首要人物和學習榜樣;「離慢招上品。」

第十五種因積聚福慧而得到特殊的功德:若能接受甚深的空性教法,就能獲得不忘失教義的陀羅尼;「法忍得總持。」

丁六 積聚二資糧所產生利益之狀況

戊一 共通之五種功德

七十六 若依理行善,好名遍十方;

王侯續不斷,王富樂轉大。

If you rely on right principle in carrying out what is good, one’s fine reputation will spread throughout the ten directions. Thus the king’s reign will continue without interruption, whereas the king’s wealth and happiness will grow ever greater.

若果(國王)依著正法去行善(和治理國家),自己的美名不但遍及十方;皇位國祚亦會綿長,財富和安樂亦會增長廣大。

這是積累福慧資糧前三種共通功德:一、能獲富樂且增長廣大;二、嘉名遠播;三、國祚綿遠流長。

七十七 死緣百一種,壽命因不多;

此因或死緣,故恆應修善。

The causes of death are numerous (of a hundred and one kinds), those that sustain life are few. Because those causes for sustaining life may become the conditions of death, one should therefore constantly cultivate goodness.

死亡的因很多,但存活的因卻很少;此外,活緣會驟變成死緣;所以(國王)

你要時刻實行(六度)善法。

「百一種」不是數量詞,這裡解作很多的意思。令我們死亡的因很多,但令我們存活的因卻很少。除了原本我們因壽緣盡及福緣盡而死之外,很多讓眾生活下的緣有時會漸漸變成死緣;例如地球伊始,四大是讓眾生所依而存活的;但此刻國土危脆;水災、風災和地震驟變成千萬人的死緣。毛皮本為禽獸活命暖身所依,但皮草賣得到錢;於是毛皮反成禽獸之死緣。科技發明本為造福眾生,怎料核能、碳排放卻成為地球暖化、摧毀生命的元兇。財富權力可能是某類人的活緣,但政治鬦爭和仇富情緒偏又成為這些人的死緣。

當死亡降臨時,任何東西都幫不上忙!巴楚仁波切(1808-1887)開示說:「縱然我們將自己密封在無縫鐵箱中,外有數以萬計手執鋒利兵刃和尖銳箭茅的勇士保護著;也絲毫保護不了我們。只要死主閻魔用黑索套在我們頸上,我們面色立時轉青,眼淚盈眶,頭及四肢失措,即使願意與否,我們都被牽到後世之道上。因此,當下就真誠地思惟開始修行的重要;緊記正法才是我們面對死亡的唯一依怙。」(註釋171)頌中所謂修善,就是指修持大乘六度正法。

七十八 若人恆行善,是所得安樂;

於自他若等,此善樂圓足。

If a person is constant in the practice of goodness, and if this happiness thus gained is shared equally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this happiness flowing from goodness is thereby perfected.

如果有人能穩定地行善,又將行善時所得的快樂平等地與別人分享,這種由善行所得的快樂就變得圓滿。

七十九 依法為性人,臥覺常安樂;

夢中見善事,由內無過惡。

For those who by their very nature rely on the Dharma, whether lying down to rest or awake, they are always happy. They see auspicious occurrences in their dreams because their inner are free of any faults or evils.

那些本性皆依於正法的人,無論是清醒抑或睡眠,總是保持安穩快樂。他們每每能在夢境中見到吉祥事;皆因他們內心已遠離過患和罪惡。

因為菩薩常修「不害」而積累的福德,同時又恆持「無所得」的空觀;所以不會樹敵積怨,因此而無所畏懼,亦無耿耿於懷的心煩意亂;內心「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註釋172),每天都安穩快樂地入睡,也會在很安樂的狀態下睡醒過來。這是修福慧而產生的第四種共通功德。

此外,菩薩每日修行都能令內心的慈悲和平靜增長;在意樂清淨的狀態下,修行人做夢時亦只見吉祥事。這是第五種共通功德。

戊二 各別之二十五種功德

八十 若人養父母,恭奉自家尊;

恭善人用財,忍辱有大度,

八十一 軟語不兩舌,實言同止樂;

此九天帝因,盡壽應修行。

If you see to the care of your parents, and respect those honored in your own family, respect good people, make good use of material wealth, possess magnanimous patience, speak gently, refrain from devisive speech, speak the truth and abide happily in the company of others—These are the nine causes of becoming the ruler of the gods. Therefore, devote yourself always practice Dharma to the very end of your life.

若人能供養父母親,恭敬家族中的長輩,尊敬善良的人,善用資財,行持安忍;而且說話溫文爾雅,不兩舌離間,所說唯是實話;與人相處和洽;這九種都是(來生)感生天帝的因。所以我們盡形壽都要依此而修持。

盡心孝順父母,侍奉長輩,尊重良善的人,善用財物,修忍辱,柔順不惡口,誠信不兩舌,說實語,與人共處和洽;上述九種是未來世獲證天帝的因。賈曹杰在《中觀寶鬘論》列孝順父母,事奉長輩,善用財物,行忍辱、布施、溫柔語、毋離間語及真實語共八種為獲證天帝的因。

八十二 由昔行九法,天主感帝位;

時時處法堂,至今恆說此。

It is on account of past practice of these nine Dharmas that the rulers of the gods gained their imperial stations. For ages they abide within the hall of Dharma, and, even in the present, constantly proclaim these very practices.

由於過去曾行持這九種戒行,天帝才獲得天界的王位。他們已於多時處於這正法堂中,就算今日,(天帝)仍然讚頌這些戒行。

質疑:「我收入低微謹夠糊口;很難布施財物,那我便不可能積聚福德資糧?」

解惑:「不會,佛法有殊勝的布施方便。」

八十三 一日三時施,美食三百器;

福不及剎那,行慈百分一。

八十四 天、人、等愛護,日夜受喜樂,

免怨、火、毒、杖;是行慈現果。

八十五 無功用獲財,後生於色界;

得慈十功德,若人未解脫。

假使每日布施三次,每次煮三百個陶瓷罐(每罐盛滿十斗粥);也比不上在剎那間對一切有情修慈心所產生的福德的百分之一。而修持慈心對待一切有情所獲的功德有十種:第一,受天神的鍾愛和保護;第二,受非人例如阿修羅的鍾愛和保護;第三,別人也對他慈愛;第四,身心安樂適意;第五,怨敵不能傷害他;第六,火不能損害他;第七,毒藥不能傷害他;第八,甚至是武器棍杖亦不能傷害他;第九,不費氣力也能得到資財;第十,就算此生未證得解脫,死後亦能投生色界(例如梵天)。這是對一切有情修慈心的十種功德。

以上交待過積聚福慧資糧所獲的二十五種不共功德的前兩項,頌八十六述說第三項功德。

八十六 教一切眾生,堅發菩提心;

菩薩德如山,菩提心牢固。

If you lead others to develop bodhicitta, and then make it firm, the merit of the bodhisattva becomes as massive as a mountain. And his own resolve on bodhi becomes enduringly solid.

令有情發起菩提心,並且設法令他們發起的菩提心堅定不移;這樣,菩薩(自己)的福德會變得廣大如山王,而且自己的菩提心亦能持久地穩固。

有人問聖天菩薩,引導他人發菩提心究竟有何功德?聖天菩薩這樣回答:「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註釋173)就好像有人敬仰佛陀,以金銀等七寶建塔供養舍利,高度與世間色究竟天一般高;而另有人引導一眾生,令到這人發菩提心;佛說此福德勝過建塔者。月稱菩薩在註疏中解釋原因說:「以世間究竟,三寶續不斷,為播續種子,故彼福極大。」教導別人生起菩提心,令佛法流轉不斷,其福德當然遠勝過建塔者。(註釋174)況且發菩提心異於一般善行;正如寂天菩薩所說,發菩提心有不斷增上、源遠流長的功德。「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註釋175)

八十七 由信離八難;因戒生善道;

數修真如空;得善無放逸。

On account of faith, you abandon the eight non-conducive factors. Through moral precepts, you have positive rebirths. Through developing realization of emptiness, you achieve goodness free of negligence.

由於信心,你遠離八無暇;因持戒,你投生善趣;由於恆時修習空觀,你獲得不放逸的善果。

透過對佛法僧三寶的淨信,能遠離八難(八無暇aṣṭāvakṣaṇāh)──八種沒法學佛修行的處境(註釋176);分別是生於地獄、餓鬼、畜生和長壽天四趣;與及雖生為人,但生於邊地、生而為聾啞智障、無佛出世瘖劫時代,和邪見者例如不信因果業報的人。(註釋177)這是積累福慧資糧所得的第四種功德。由於守持戒律而得勝生安樂;這是第五種功德。由於熟習通達空性,因而斷除所有由內心放逸、衰損而招惹的過失;得到不放逸(註釋178)的安樂。這是第六種功德。

八十八 無諂得念根,恆思得慧根,

恭敬得義理,護法感宿命。

By absence of deceptive, you gain the mindfulness root-faculty. Through reflection, you will realize the Dharma’s meaning. From protecting the Dharma, you gain knowledge of past lives.

由於沒有諂曲虛偽,所以得到念根;由於時刻反思,所以得到慧根;由於恭敬正法(上師、法友),所以能體證法義;由於護持正法,所以得宿命通。

這裡的「無諂」應指沒有「諂」和「誑」這兩種心理。諂是指自己明明有過失,卻努力掩飾;「誑」則是自己明明沒有功德,卻愛在別人面前詐現有德。如果內心有諂誑(註釋179),整天都要緊記自己編織過的謊言,時刻恐防別人識破;終日誠惶誠恐;結果弄得記憶力日差。相反,心無諂曲,專心向法就能心不忘失,有良好的記憶力。「念」指記憶,「根」則令人生起無漏聖道。「無諂得念根」是第七種功德。

聽聞佛法後,不斷思惟法義,並且奉行法義,就會得到慧根;能獲簡擇是非、分別善惡的能力;從而生起無漏聖道。「恆思得慧根」是第八種功德。

對傳法上師、正法和法友都謙虛恭敬。當你對法義有疑問時,人家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對你了解法義必有幫助。這是第九種功德。

護持正法如護持說法者或某部佛經,好像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鬼子母等在佛前立誓守護《妙法蓮華經》及傳經法師(註釋180),這類菩薩或眾生,都有高強的法力包括宿命通。宿命通亦稱宿命明、宿命智;與天眼智、漏盡智合稱三明。能護持正法者,必須具有高度的智慧,才有能力指導和教化眾生;對凡夫而言,這種智慧是自己能力未及的,甚至覺得不可思議,所以世俗人稱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為神通。「護法感宿命」是第十種功德。

八十九 布施聽聞法,或不障他聞;

疾得如所愛,與佛相值遇。

From giving others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Dharma, or from not presenting any obscurations to those wishing to hear it, one will succeed in directly encountering the Buddhas and quickly fulfill with one’s wishes.

令別人有機會聽聞正法,或對想聞法的人不設起障礙;那麼他必定能親見諸佛;此外,所求的事也必能迅速成辦。

說法者不會為多聞利養而說法,亦不會讓世間八法,所謂得失毀譽稱譏樂苦搖動心志;那麼他必能親見諸佛、遂欲成就。「疾得如所愛,與佛相值遇」是第十一種功德。

九十 無貪作事成;不慳財物長;

離慢招上品;法忍得總持。

Through non-attachment, your endeavors are bound to succeed; through non-miserliness, your material wealth increase; through abandoning arrogance, you become bound for superior rank; through tolerance for the Dharma of emptiness, you attain the Dhāraṇi.

不貪著(五欲享受)成就(清淨)法利;(布施時)毫不慳吝,(未來的)物質受用會不斷增長;不驕傲的人會成為眾所尊敬的上品人物;對甚深的空性教法能信解忍可,就獲得不忘陀羅尼。

貪是指對輪迴世界及輪迴中虛假的五欲樂執持不捨(註釋181)。無貪是指修行人要清淨,不應受財色名食睡束縛障礙;所以修行人不執受五欲樂的話,就能達成修行的目的。「無貪作事成」是第十二種功德。

「慳」指「慳吝」;在上供三寶、下施眾生時,無論自己經濟條件有多好,抑或經濟條件比較差;內心總要串習善捨好施之心,毫不慳吝;這種圓滿的布施動機,能招感未來物質受用增長。「不慳財物長」是第十三種功德。

有三類人容易犯上傲慢的毛病:很有學問的人、很有錢的人和地位很高的人;這三類人本該受人尊敬;但如果傲慢的話,便自招損惱,嚴重的甚至眾叛親離。相反,這三類人如果沒有我慢競勝的心,眾人便會更尊重,更稱讚他;視他為首要人物和學習榜樣。「離慢招上品」是第十四種功德。

「法忍」中的「法」字,專指空性教法;「忍」者,印也,有經過信解後忍(印)可的意思。空性教法甚深難解,一般人不容易接受,甚至害怕接受;只有經過嚴格深刻的聞思修的智者,才對空性教法有清晰的信解,並印證空性教法真實不虛。相對空性教法而言,其他教法比較容易理解和憶持;所以,若能接受並行持甚深的空性教法,即意味著這人憶持教義的能力甚高,而且更對教法不會忘失,所謂獲得不忘失教義的陀羅尼。「法忍得總持」是第十五種功德。

註釋

  1. 見拙作《心止師教上卷》頁六十八。
  2. 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3.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明菩薩行品〉頌一0七。
  4. 見拙作《菩薩瑜伽行四百論》講義頁一二六。
  5. 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上卷頁七。
  6. 詳見拙作《心止師教.第一部份》頁三十八至四十一。
  7. 八無暇又稱八難;兩者相異處是在八難中以貶義詞「世智辯聰」來形容「邪見」者。
  8. 根據《成唯識論》卷六:「不放逸者,精進、三根(無貪、無瞋、無癡)於所斷修防修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
  9. 「諂」和「誑」屬小隨煩惱心所。《成唯識論》卷六說:「云何為諂?為網他(取悅他人)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教誨為業。」「云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
  10. 見《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
  11. 《成唯識論》卷六:「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應用思考問題

  1. 頌七十六至頌一00詳細說明了菩薩因積聚二資糧而得到五種共通和二十五種特殊的功德;試大略說明。
  2. 觀「壽命無常」能令修行人迅速轉心向法。事實上,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而最可悲的是生緣最終亦會逆轉成死緣。試依頌七十七說明如何觀壽命無常。
  3. 將修菩薩行(真諦法師譯作「行善」)所得的安樂與別人分享,菩薩行會更加殊勝圓滿。試依頌七十八說明。
  4. 試依頌七十六至七十九,說明修福慧資糧可得資財廣大、嘉名遠播、國祚綿長(門庭光彩)、安穩快樂和睡夢吉祥等五種共通福德。
  5. 試依頌八十、八十一及八十二,臚列出感生天界成為天帝的九種因。
  6. 有些修行人福德不夠,今生資財受用匱乏;因而常抱怨自己沒錢行善。但佛門廣大,龍樹菩薩就教他可以對一切有情修慈心觀;其結果亦可招引廣大殊勝福德。何謂慈心觀?並依頌八十三至八十五說明修慈心觀的十種功德。
  7. 引導別人發菩提心,即是令佛教流轉不斷,其功德甚大;龍樹、聖天、月稱和寂天諸位菩薩對發菩提心的殊勝均有讚揚及開示,試引教言以證。
  8. 何謂八無暇?為甚麼因對三寶產生淨信,就能遠離八無暇?
  9. 何謂不放逸?不放逸可以帶來甚麼善果?為何通達空觀可帶來不放逸的善果?
  10. 為甚麼諂誑的人記憶力和智慧都差?而正直無諂的修行人對教法不會忘失,記憶力亦好?
  11. 為何護持正法的人可招感宿命通?何謂宿命通?為何在聖者而言,宿命是高度的智慧;但對凡夫而言,卻是不可思議的神通呢?宿命智與宿命通有差別嗎?
  12. 一切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難能可貴,而動機純正的說法者所招感的功德更加殊勝。試依頌八十九說明。
  13. 要做一個清淨的修行人;首先要捨棄輪迴,與及輪迴中虛假的五欲樂;這樣就不會因退轉而忘失修行的目標。試詳細解釋「無貪作事成」的義理。
  14. 何謂「法忍」?為甚麼空性教法比其他教法難遇難解難持?修行人若能信解忍(印)可空性教法,會得到甚麼殊勝利益?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二十五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