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8講

日期:2006年10月29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乙二 別義分二

丙一 修持世俗之道次等分三

丁一 斷除常樂我淨四顛例分四

戊一 明由廣思惟念死門斷除常執顛倒的方便分二

己一 標品名:明破常執方便品

己二 正釋品名分三

庚一 略示由念死門策發勤修解脫道的不放逸行

人皆必死,但錯誤地認為自己不會死,正是我們不能在修習聖道上精進修持的主要障礙。由此可見,反覆地念死和觀無常,我們就能竭盡全力,得證佛道;原因是假如我們能熟練地念死和觀無常的話,便較易通達甚麼才是(真正的)苦。(註釋54)

1 若有三世主(註釋55),有死無教者,

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

If there whose lord is Death himself, ruler of the three worlds, without a master, sleep soundly like true vanquishers, what could be more improper?

如果有三世主者,自己是必死無疑;亦沒有老師教他人是必死的道理;但他還如同證得聖者無死果位般安枕而睡,試問還有誰比他更愚癡?

(眾生)由於執著諸法為真實存在,故未能從三界(註釋56)繫縛中得解脫。(眾生)被稱為有三世主,因為眾生自己即為死主,自己就是執行死刑的主人,非受他命;亦沒有能力命他人死;所以眾生皆為樂自在主(死魔)的僕從。眾生(這些自死主),揮舞著利刃,好像待宰的畜牲;自己的生命就操控在屠夫手上。縱然死亡已經迫近眉睫,或如頭上燃火,但眾生不但沒有努力去學習聖賢之道,反而還像已經斷滅死主的諸佛和殺賊者(阿羅漢,Foe Destroyers)一樣,安然而睡;要是他們還不設法找出逃過死亡的方法,還有什麼比此更不當、更無意義和愚癡的呢?故此,反覆觀修無常(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repeatedly),讓暇滿人身活出意義來(make meaningful use of your leisure and fortune)。(註釋57)

就如以下的譬喻一樣:有一個大臣由於開罪了國王的執燈侍臣(torchbearer),侍臣動念要把大臣殺掉,於是便誤導國王,令國王支持自己。大臣亦洞察國王想把他處死,因而時刻提高警惕。同樣,我們必須如同大臣一樣,時刻細意避開遭到死亡侵害的方法。

又如一個迷路人行到一個極為荒蕪恐怖的小村莊時,誤以為會安全無恙,但最終承受不了而死掉。同樣,在這個三界火宅,死主逼近之地;若是放逸不謹慎,死主就必定將我們制服。精進地修持殊勝教法吧!

庚二 廣修無常的規則分三

辛一 明修習自己決定死的規則分二

壬一 修習粗無常分五

癸一 明存活不能遮止死亡

子一 正說

質疑:我承認眾生必死,「有三世主」是存在的,但是每個眾生在出生和死亡之間,皆有一段時間是存活的;在這段存活的生命裏(meanwhile one has life, which wards off death),為什麼要恐懼死亡呢?

2 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

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

Those who are born only to die and whose nature is to be driven, appear to be in the act of dying and not in the act of living.

出生存活是為了趨向死亡的緣故,因生命的本性是「被牽引」地隨著老死而行;一切生命是為死亡而存活,而非為存活而存活。

出生伊始就剎那不停地趨向死亡。出生只不過是老死的先決條件(preconditioned)。所有孩童都是先出生而後死亡,恰似被屠夫帶到屠場宰殺的牲畜一樣;所以他們每一刻都不停地在老、病、退化等情況下被牽引到死亡,這就是自然的規律。就好像一個死囚將被殺頭,每分每秒都接近行刑處死;而愚昧的世人為何不了知自己所作皆為趣死,而非為存活。

釋尊在《本生經》說:「大王,眾生於初夜入胎住世間,日日所作,都是迅速地趨向死亡。」

情況就好像有一個殘忍暴君威脅群臣一樣,若果他們在限定時間內未能完成任務,即斬其頭。所以群臣只好一直工作,不敢怠慢。同樣,我們無論行、住、坐、臥,做的是什麼,都只是縮減著我們的壽命。因此,不應堅信存活不死。

譬如一個旅客(Parivarājakā)內心很想回家,於是便腳踢躺在家門口的駱駝,駱駝警畏而起,便要隨主人而行,別無其他去處;同樣,眾生也好像駱駝一樣,隨著如旅客的死主而行,毫無自在。一切眾生隨順死亡操控。

又像一個陷害他人的刺客,殺不到目標,反被他人殺害。同樣,一切為存活的作為,不但未能為己存活,反而卻步步趨向死亡。

子二 破仍作存活想不起怖畏

質疑:現在的人往往能活過百歲,生命只是過了十六載,仍有八十四個歲月來臨,現在應好好享受人生,將來才去避開死主吧!生命猶長,我們有理由不害怕死亡!

解惑:這是極不合理的說法。

3 汝見去時短,未來時間長,

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

You see the past as brief yet see the future differently. To think both

equal or unequal is clearly like a cry of fear.

如果你認為這期生命已過去的時間短,未來的時間還很長;或者你認為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相等,或過去短未來長,時間不相等;因此說不害怕死亡。這跟一個怕得發抖但喊著不怕的人一樣自欺欺人。

假如你認為過去的時間為短暫,但覺得將來的壽命未必短壽,應該會長壽;從而無意義地懈怠過活,這就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中觀寶鬘論》(The Precious Garland,攝菩提資糧品第三頌七十九)說:「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由於死期無定,究竟何時死亡,我們根本沒有肯定的答案。以為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時間長短相等,又或者以為過去時間短而未來時間長,這些想法都顯示出你對死亡充滿恐懼。

就好像一個走在怖畏險道的人一樣,心裏總是害怕會有賊人出沒,又假裝鎮定,以歌聲來掩飾自己害怕的情緒。

又好像一群婆羅門童子外出,並在城中旅館宿泊,共聚一夜。晚間,他們在房間每一個角落大小二便;翌日大清早便一哄而散。有幾個婆羅門子沒來得及走,管家指罵他們說:「你們這班粗鄙的青年,在我未痛毆你們之前,儘快把這些糞穢打掃乾淨!」幾個婆羅門童子只肯將自己拉下的糞便清理,而對別人的糞便卻捂著鼻子,不願清除。計執自己的未來世會長壽,便如這些童子視自己的糞便比他人的乾淨一樣;又計執雖未清理全部糞便,但已清理自己的糞便,管家便因此而不會懲處自己;這是最不理性的想法。

癸二 不應以為死是人所共有而不生怖畏

質疑:雖說我們不肯定未來壽量可能較長,但死亡是所有眾生都會面對的,所以我不必獨自一人去畏懼死亡。

解惑:這是極不合理的想法!

4 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

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Since death is common to others too, you have no fear of it. Does jealousy cause suffering when only one is harmed?

由於其他眾生都會死亡,死亡為大家共有,所以就不畏懼死;然而死亡難道只是唯害一人所生的嫉妒之苦嗎?

既然大家全部都要死,所以你才不害怕;那麼死主只要你一人死,而其他人不須要死,你是否會立即生起嫉妒呢?而死亡是否由嫉妒心而導致痛苦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由死本身就能生苦,因此,大家都會死並不是遮止苦的因,應該要畏懼死亡。(註釋58)

(相反例子)當國王只向某個國民徵收稅款,有人會感到不快;可是當國王向每個國民也徵收稅款,(雖然交稅時也會感到不快)他便不再像之前一樣感到不快。先前的不快是因嫉妒所致,但死亡不會因眾人共有而消除其痛苦。又像自己很多親友同囚死牢,我們是不能減輕每一個人的痛苦的。

癸三 不應恃有醫治老病的方法而不畏死

質疑:沒有疾病或衰老,死亡是不會降臨的。而老病等問題都可以透過藥物的治療和足夠的營養得以補救,所以不必對死亡感到恐懼。

5 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

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

Sickness can be caused and aging treated, therefore you do not fear them. Yet there is no cure for the last ordeal; thus obviously you fear it.

如果認為老病可以對治,你就不畏懼死亡的話,但最終死主的處罰是無可對治的,所以你應極度畏懼死亡才是。

解惑:如果因為病和老死能夠用藥物治療因而不畏懼死亡的話,這真是不合理的想法。雖然藥物能治療疾病,金丹在某程度上能抗衰老,緩慢老化;這可能令你暫時不必畏懼死亡;這是事實。可是,到臨終一刻,無論你用盡任何的方法,也無法可以治療死亡的恐懼。

譬如有一個叛逆大臣(凡夫),性情強橫;國王(死主)派遣其他大臣(老病)去討伐他,他都能抗拒。但最後國王親自領軍,他就只有朿手就死。

又例如洗衣工人把婆羅門的衣服弄壞了,尚且有方法補救;但是如果洗壞了國王的衣袍的話,相信他做甚麼也彌補不了。在月稱菩薩的註釋中有與此不同的譬喻,他認為壞了國王的衣袍,只要用幾句好聽的說話來懇求原諒,可能會有效(註釋59)。可是死亡是不理會任何懇求的。由此可知,雖然老病這些難以治療的事也可以對治,但我們卻不能向死亡提出請求;所以我們應該恐懼死亡。

子三 現見死是一切共有故須畏死

質疑:一切眾生雖無法避免死亡,但在當下就看不到自己會死,所以不應恐懼死亡!

6 如所宰眾畜,死是眾所共,

復現見死者,汝何不畏死?

Like cattle intended for slaughter, death is common to all. Moreover when you see others die, why do you not fear the Lord of Death?

就好像等待著屠宰的牲畜,無一可避過宰殺;死是一切眾生所共有,而且你亦現見這樣多人(眾生)死,那麼你為什麼還未恐懼呢?(註釋60)

死亡並不難理解,就好像待宰的牲畜,看到一隻被屠宰,就極易推知其他牲畜無一可幸免死亡!正如我們凡夫都會死亡,沒有一個人會例外。再說,你過去已見到很多人過身,現在、將來亦會見到許多人過身;為何你還強辯因未看到死亡而沒有理由畏懼死主呢?

譬如見到屠夫宰殺牲畜,見殺一隻,其他的畜牲應知道自己就在排隊等待被宰殺;不要再如同待宰的牛羊般過活了,你應該深思一下死亡的可怕,然後認真修善!

註釋

  1. 釋尊於《毗奈耶經》中說:「我之弟子中,猶如妙瓶者;比丘舍利弗,及目犍連等,於如是百人,供齋與供物;不如剎那念;有為法無常,此更較殊勝。」
  2. 有三世主(whose lord is Death himself):泛指三界萬靈;因為眾生必死;故被視為樂自在主(死魔,Demon Death)的隨從。
  3. 三界(three realms):一說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一說是地下、地上和天上。
  4. 讓暇滿人身活出意義來,要具備三十四種條件;即八閒暇:不生地獄、餓鬼、畜牲、長壽天、邊鄙荒漠,不生於外道之家,不生於無佛之瘖劫年代,不生為聾啞或智障;十種圓滿:包括五種自圓滿:即所依圓滿,生而為人;環境圓滿,生於中土;根德圓滿,五根健全;意樂圓滿,正命家庭;信心圓滿,信奉正法;和五種他圓滿:即值佛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趣入佛門和師已攝受。除八閒暇和十圓滿等十八種暇滿人身外,還要離開十六種違緣:包括遠離暫生緣八無暇:五毒熾盛、愚昧無知、為魔所持、懈怠散漫、惡業湧現、為他所制、魔怖難行、世染障道;和遠離斷緣心八無暇:纏縛妨修、性格下劣、不厭生死、不信上師、意樂行惡、不欣求法、違犯律儀、壞三昧耶。具備上述三十四種因緣,便能讓此期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5. 例如火棒能灼傷身體,自己會感到痛苦;就算同一時間有很多人被火棒所灼,但當火棒灼身時,自己也必定感到痛苦。
  6. 這可能是月稱菩薩引用其他淺智者的說話;明顯地,月稱菩薩不會認為凡夫有對治死亡的方法。
  7. 世尊在《法句譬喻經》〈無常品〉亦舉一例:譬如有一戶屠家,養育千頭黃牛,飼以好水草,令牠們肥壯,而每日屠戶選擇最肥壯者宰殺。現在牛群死者過半,但牛群仍不察覺,不時還互相觝觕,跳騰鳴吼,同類相殘;世尊開示說:「何但此牛,世人亦爾。計於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養育其身,快心極意更相殘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矇矇不覺何異於此也。」

應用思考問題

  1. 何謂「有三世主」?與死主有何不同?
  2. 賈曹杰認為我們能恆常地念死和觀修無常,那麼這個暇滿人身便具有意義;何謂暇滿人身?
  3. 聖天菩薩重視念死和觀修無常,這和釋尊教法相同嗎?能否從《法句譬喻經》找出兩個或以上的例證,說明釋尊與聖天菩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
  4. 現在有很多人都推搪待我完成世間責任,例如兒女長大、雙親謝世等等,然後才去修行。他們以為自己尚年輕力壯,尚有很多機會修行;殊不知死主已靜悄悄地隨他身旁,伺機奪命。試引《四百論》第三頌以對。
  5. 現今科學發達,很多絕症都能治癒,甚至乎有長生不老藥物問世。你認為人真的可以不死嗎?試引《四百論》第五品以對。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八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