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42講

日期:2010年11月27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壬六:諸法的究竟實際體無差別

質疑:如何才能獲得解脫?

解惑:只要體證諸法皆空。

質疑:如果要體證諸法皆空才可得到解脫,那麼諸法無邊無際,還會有人得到解脫嗎?

解惑: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解脫。

191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Whoever sees one thing is said to see all. That which is the emptiness of one is the emptiness of all.

若能識一物,便能識萬物;若能知一物為空,即能知萬法為空。

無論是甚麼人,只要證得任何一件東西的本質是空性,便能夠體證諸法皆空的真實。如《月燈三昧經》說:「以一知一切,以一切見一切。」意思就好像你已知道你對自己有錯誤的認識,把這種了解應用到所有的現象上;所有的現象都空無自性,就像虛空一樣。由一知所有,由一見所有。《聖虛空藏三昧經》云:「誰不執一法實有,便知諸法如幻熖。」修行人若見一件事物無自性,便能見一切法皆如幻影陽熖。

就好像以下的譬喻:當你嚐到一滴海水的味道,你就會知道海水都是鹹的了。「以一知一切」的意思是看透無自性的現象背後,各種東西都是「空」;例如瓶的本質跟羊毛衫的本質同樣是空(註釋185)。

壬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

質疑:如果一切皆空,修行人應看破一切,甚至棄捨一切,為何經典常要求修行人要斷惡,還要敬重修福呢?

質疑:修行人要做到「既知法性空,復能說業果」才對。所以修福與證空互不相違!

192 為樂天趣者,如來說愛法,

為求解脫者,呵彼況餘事?

The thusly gone speak of attachment to Dharma practices, to those who want a high rebirth, that is disparaged for those who want liberation, what need to mention other attachments?

為了那些希望獲得勝生(投生善趣)的信眾,如來為他們如其所願說布施等福業法。但對那些希望獲得解脫的信眾,如來不止呵責只求生天(這是淺智者的希求),更何況是其他俗事?

暫時擱置不談諸法皆空的教法;佛陀為了遷就那些愛樂勝生而不能修持無生禪觀(meditating on subtle production)的信眾,開示他們喜愛的布施法門。這是由於眾生未夠根器,所以佛引導他們獲取福德,先招感安樂平靜的生活。例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初地品〉認為由布施能得涅槃樂,因為行持布施時,「善士常往施主家」,得值遇聖者故。(註釋186)但是對於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例如出家眾,就不應只求安樂善趣才去修行;釋尊對此尚且呵責,何況是招感罪報的惡行呢?釋尊曾說:「涅槃界中,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譬如往昔釋尊在瓦臘納西(Varanasi)的鹿野苑,齊集大眾;公開為彌勒菩薩(Bodhisattva Ajita)授記:「將來你會於此地成佛,名彌勒佛(Buddha Maitreya);亦會於此涅槃!彼時會有一轉輪聖王名曰勝伽(Śaṅkha),建塔安葬你的遺體,無論你生前死後,他對你都會廣施恩澤。而這轉輪王日後亦會出離,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當時眾中有阿逸多比丘(Ajita)發願說:「如果我成為勝伽轉輪王,並能統有四洲,那多好呢!」釋尊聽後嚴加呵責:「你已受戒出家出離苦海;為何現在你又要回去受苦?實在太愚蠢!」接著又說:「就正如一小團糞便已經其味難聞,更何況是一大堆呢?事實上我連一刻鐘的生死輪迴也不會接受。」

辛三:引導趣入空性的次第

壬一:對非法器者不應說空性

質疑:如果空性法門能斷一切苦,為何不隨時都講空性?

解惑:是要視乎聽者的接受能力。

193 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

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

Those who want merit should not always speak of emptiness. Wouldn’t medicine prescribed at the wrong case become a poison?

對那些只是追求福德的人,不應隨時宣說空性;這就像即使是良藥,若果不對症而下,豈不是成為毒藥一樣道理嗎?

如果向不具根器的人闡說空性的話,那便會帶來損惱。例如他們會誹謗空性;甚至會把諸法皆空解釋為萬物都不存在,(註釋187)更因而下墮惡趣。因此具大悲心的菩薩如果要幫助或利益有情的話,先要檢視他們是否法器,才斷定是否跟他們談諸法皆空的道理。

一如醫生若不對症下藥,挽救人命的良藥豈非變成令人命喪黃泉的毒藥嗎?誠如摩咥裏制吒(Māṭrceṭa,即馬鳴菩薩)說過:「如無垢衣塗妙色,最初應當說惠施,令彼善心已調柔,之後開示空性理。」又好像月稱菩薩註釋《四百論》頌一一零時說:「首先於聽者,說布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

壬二:通達空性的方便

質疑:用甚麼方法才能教化凡夫通達空性呢?

解惑:通達世間法才能攝化世人。

194 如對蔑栗車,餘言不能攝,

世間未通達,不能攝世間。

Just as a barbarian cannot be guided in a foreign language, likewise, worldly people cannot be guided, except by way of understanding (conventional truth) about the world.

猶如對蔑栗車(野蠻土著)說其他語言即不能攝受;同樣(弘法者)沒有通達世間法,便無法攝引世間人。

就好像對「蔑栗車」這些野蠻土著,如果不說土語,根本無法與他們溝通。同樣,向凡夫俗子弘揚佛法時應該講授能夠被傳統倫理接受,例如「布施」、「修福」等教法。凡夫在沒有明白世俗諦(例如諸法如何緣起幻有、語言邏輯和理性思惟)前,是不可能以勝義諦引領他們的。誠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現前地品〉頌八十說:「由名言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勝義諦雖是唯一真實;但佛為了引領眾生悟入勝義諦,所以承認並指出世俗諦是進入勝義諦唯一的方法。求法者要先瞭解世俗諦,才應該向他說勝義諦(註釋188)。例如教導孩子說話,先讓他以母語作第一語言,然後才讓他再學習外語。(註釋189)

壬三:須從多方面開示空性

質疑:既然諸法皆空,為甚麼遍知佛陀還要在經典中談有說無呢?

解惑:這完全是視乎弟子的需要!

195 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寧非皆成藥。

Teaching existence, non-existence, both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and neith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ckness, can’t anything be called a medicine?

佛陀宣說有、無、亦有亦無諸法;亦說有無俱非的法;這是因為(眾生顛倒執著的)病情嚴峻(複雜)的緣故;難道這些教法都不是(治病)良藥嗎?

佛陀為了導引世間凡夫入真實知見,祂向持虛無主義的弟子說一切法有;又對實有論的弟子說諸法皆無;祂站在世俗的名言知識(conventional awareness)說諸法觀待而有;站在觀察正智(analytical awareness)說諸法無自性。為了使信眾離開斷常二邊的執見,祂說無論有為法如瓶、無為法如虛空;皆無自性。這一切都是因為眾生的顛倒實執的病情太複雜和日益惡化。無論佛說甚麼,都是對治眾生病的良藥;弟子們接受了,無不立竿見影,藥到病除。所以佛所說法,無論「有、無及二俱,抑或二俱非」都是通達涅槃的方便法門。

正如月稱菩薩所舉的譬喻:往昔有兄弟三人;老大出家學佛法;老二隨外道學羅剎法得大神變;老三墮為餓鬼。後來老二和老三到老大面前請教;老大說自己出家當然是修清淨解脫法,並向老二宣說布施、持戒法門;讓他明白甚麼會帶來幸福,甚麼是惡行的過患。老大又先給餓鬼老三一杯淨水,紓解老三猛烈飢喝的痛苦,再告訴他「吝嗇」的過患,讓他清楚自己痛苦的源頭。

註釋

  1.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究竟佛地〉頌十一說:「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剎那達所知。」器皿雖有大小方圓差別,但其空間則絲毫無別。就正如現象雖千差萬別,但其本性同是一味無別。聖人就以圓滿智慧,頃刻了知一切所知境的本性。
  2. 《入中論》〈初地品〉頌十二說:「此復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於是永斷三有流,當趣證於寂滅果。」所以月稱菩薩強調:「滅苦之因皆施生。」
  3. 如果這是一個投身弘揚佛法的工作者,他不擅解空,竟然去傳授空宗教法,這個災害便很大。請參閱前註178。
  4. 釋尊就是先說世俗諦的緣起幻有,待弟子根器成熟後,在眾緣具備下才說諸法無自性空。例如祂先說五蘊乃是包袱,眾生背負這個沉重的包袱如何吃盡苦頭;接著祂說有個控制身心的我;之後又說沒有控制身心的我;然後又說身心也沒有外境,又說了身心沒有真實,最後說到身心本身沒有自性。一步一步地導引弟子,啟發弟子領悟諸法真實義;這才是有悲心、具遍智的導師。
  5. 原文為「不可以令孩子學外語」。似乎與現今社會教育相違,所以因應俗情改寫。

應用思考問題

  1. 試解釋「以一知一切」這種聖人體證無生法界的經驗,並說明修行人體證一法是空性,便可體證諸法皆空的道理。
  2. 出家的目的是求解脫,不應貪戀塵世的名利供養;佛常呵斥這類貪愛利養的修行人是愚者。試舉阿逸多比丘的故事,說明求「定善」的修行人不應只求「勝生」,出了家修清淨解脫行者不能以生天得福報作為修行目的。
  3. 你覺得唸佛求生淨土是「定善」抑或「勝生」?在家人求生淨土絕對沒有問題,佛亦不會呵斥;但出家人只求生淨土,你覺得會受佛呵斥嗎?
  4. 無論密宗或大乘戒律,都明示不能未審對方根器而開示空性法門。試引十四根本墮及《菩薩三聚經》說明!
  5. 無論聖天、馬鳴抑或是月稱菩薩,對引導信眾修福及解脫均有一致的看法;試引並分述三位聖人的說法。
  6. 中觀強調對世俗人要以約定俗成,名言假立的世俗諦作為開始的方便,但是終歸都是要令修行人證悟唯一真實的勝義諦。試引聖天、月稱菩薩言教為證。
  7. 試依頌一九五及註一八七說明釋尊如何說「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之教法。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十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