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41講

日期:2010年10月23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二:教誨希求解脫

壬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

質疑:做世間的善事,雖然相對出世間解脫來說仍是有漏業,但現世容易得到安樂的回報。相比起來,追求解脫進入涅槃就困難得多。

解惑:事實不如你所說一樣。

186 無作得涅槃,有作招後有,

涅槃無礙念,易得餘非易。

Not acting brings about nirvāṇa; acting again brings sa˙msāra. Thus, without complication, nirvāṇa is easy to attain, but not the latter.

只需通達諸法(無生、無願或出過勤修)本性,修行人無所為就得涅槃;相反,修行人執著諸法實有所為則招感輪迴。所以修行人只需(心)無執著罣礙就很容易獲得涅槃,反之,行善等世間福業就很難獲得(涅槃)。

諸法的真實就是無自性,要通達諸法真實便要寂滅對一切有為法的實執,其中包括了善或不善業;便可進入涅槃。相反來說,無論做好事抑或壞事,都會招感果報,最終亦只會墮入輪迴。對智者來說,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放棄涅槃而追求輪迴。輪迴界內眾生只懂得努力營求,為求保命弄得精疲力盡;更因此種下業因,招致種種逆緣果報。相反來說,修行人無需費力勤作,只要一旦通達空、無相和無願,讓內心隨之坦蕩釋懷,繼而進入涅槃之門。

就像以下的比方:有人希求健康,不理會自己體質如何,參茸海味多方進補,結果患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另有人則清心寡欲、粗茶淡飯、均衡營養;反而身強力壯。(註釋176)

壬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就不能得涅槃

質疑:如果你說不費力無所作為就可得到涅槃,那麼在《四百論》中為何要說無常和苦出離法門?

187 誰不厭三有,彼豈敬寂滅?

如於自家室,難出此三有。

How can anyone who has no aversion to this take an interest in pacification? Like leaving home, it is also hard to leave worldly existence behind.

如果有人不厭生死,他還會看重寂滅嗎?就好像不能捨離家園的人,是難於出離生死的。

如果我們對輪迴不產生厭離,怎麼可能得到解脫呢?就像一個人如果不是口渴,又怎會四處找水來喝呢?就算家庭窮困的世間凡夫,仍依然捨不得放棄對它的執著。同樣,劣慧者難以出離三有羅網;因為他們仍被誘惑繫縛著呢!

譬如有死囚押赴刑場,因他仍貪戀著家鄉,故不時回頭顧盼。

壬三:生死過患極大故應勤修解脫

質疑:世間雖然有很多痛苦,可是在這堪忍的娑婆世界的人類卻似乎習慣了這些痛苦;所以亦不急於出離解脫。

解惑:事實並非如此!

188 有為苦所逼,現見求自死,

時彼愚癡故,不能趣勝道。

It can be seen that some who are overwhelmed with suffering wish to kill themselves. Yet entirely due to their confusion, they will not reach the excellent state.

在這世上仍有飽受痛苦,為求擺脫苦惱而尋死的人。他們這時因愚癡而捨生,所以不可能得到解脫。

有些人因疾病、貧窮折磨;另有些人因受愛別離等苦惱逼迫;因而採用跳水、赴火或投岩的方法自殺。這種種行徑是在愚癡無知驅使下而摧毀自己寶貴生命的惡行;他們非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而墮入更苦惱的罪惡深淵。尊者批評這些人說:「世間人會隨著種種世間瑣事,有事沒事就是想着去鬧自殺;『好痛苦!我壓力好大!』這種人連世間的煩惱,世間的壓力都沒有辦法擺脫得到,何況是解脫聖道呢!」

情況就好像病人不吃藥是不可能痊癒一樣,即使一個人在某程度壓制著自己煩惱,除非你服食完全根斷煩惱的解藥,例如是去除無明產生的我執和戲論;否則你是不可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的。(註釋177)

壬四:最初不應開示實際義

質疑:若果一個人追求解脫,只修般若空性(meditation on suchness)便可;那為何世尊還要說布施、持戒等法門呢?

解惑:釋尊教化眾生,會以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方式;而一般信眾可分成三層根器。

189 為下根說施,為中根說戒,

為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

Giving is taught to the lowest and moral discipline to the middle. Pacification is taught to the best, therefore, always do the best!

釋尊對下根人說布施;對中根人說持戒;對上根人宣說通達寂滅的法門。所以要修最上乘的空性法門,才得到涅槃境界。

對那些不能遠離殺生,又未具備持戒和修行能力,只擁有「慷慨」氣度的善信,釋尊要求他們首先要做到「布施」。由慷慨布施而得人天福報的善信,這時釋尊便開始引導他們持戒。對那些根器最銳利的弟子,釋尊便導引他們觀修空性,亦是唯一永斷輪迴而得涅槃寂靜的方法。我們應該時常這樣想:「為什麼我不能得解脫?」所以我們應努力學習釋尊最上品的法門。

就好像如下類比:按照三個王子的年齡,國王依次安排他們分別認字、讀誦聲明和帝王治國之術。學習是必須循序漸進,弟子亦需要有步驟地去教導。

壬五:如何為引導的次第

質疑:導引有情解脫輪迴,如何方是正確的次第?

190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First prevent the demeritorious, next prevent ideas of a coarse self. Later prevent views of all kinds, whoever knows of this is wise.

(在修行解脫道時,)應先不做招感下墮三惡道的惡業;次則遣除(粗分)我執(例如由執五蘊為我所引起的煩惱);最後斷滅一切(微細的)習氣(例如由我見引起煩惱所遺留下的所知障)。

對初基者而言,他們尚未成為接受空性的法器,向他們說緣起性空的道理,他們很自然會流入無因果的虛無主義(註釋178);所以對初基人說善惡因果,作惡則墮入惡趣,使人避免做不道德的惡行。中間遣除粗分我執的意思是以五種尋求(five-fold analysis)(註釋179)來破斥二十種薩迦耶見(twenty views of the transitory collection)(註釋180)。當弟子自相續(mindstream)已成法器,並通達人無我;就要向他講解無自性空亦不是實有,所謂空亦復空,唯有假名成立,用以遣除一切邊執見。

根據《土觀宗派源流》說:「薩迦派就是以此偈頌來作弟子修行大綱:『初修生死過患(註釋181),暇滿難得,業果(不虛)、慈悲等法而破除之。中破我執,最後破一切見。』」

在密宗修空性具體的方法來說,「中破我執」是要遣除八種十性妄分別(註釋182),與及停止「現」、「增」、「近得」三種粗分意識層次,這時候最細心(淨相光明或淨光心),亦即心的本質便會出現(註釋183)。這是龍樹菩薩弟子龍覺菩薩(註釋184)用密宗修持的方式,教修行人證悟空性的一種方法。當最細心出現時,修行人進入最後的「後遮一切見」修行階段,主要是要斷除一切所知障形成的習氣;原理是以最細心(淨光心)這種俱生原始的光明,去了解最細微的空性(境上、光明);這時修行者斷除所知障,圓滿佛智,得成佛果。

對上述三次第法門,誰人能清楚了知,又能依次第為別人解說引導,如法修持;他便可稱為有次第引導所化弟子的智者。綜合可以表列說明上述三種次第,通達佛陀一切教法:

先遮遣非福

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

三士道

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

「我」的轉變

透過行持十善具備人格

緣五蘊和合而有我,故五蘊無我。

緣五蘊觀待和合而以概念分別假名我;見三有無生如掌中觀庵摩勒果。

對治煩惱

以正知正念防護不被煩惱所害

剷除煩惱根本

剷除煩惱所遺留下的習氣

顯宗教法

因果不虛

人無我

法無我

三轉法輪

初轉四諦法輪

二轉般若法輪

三轉方便法輪

就好像有善巧良醫在為病人治療時,會針對病情而分階段處方,例如先施藥物斷其病源,並要求病人清淡素食;到病情轉好,或以葷饌滋補,助其全面康復。

註釋

  1. 這裡依賈曹杰註釋的原文:「譬如希求無病身力健壯,雖有多種因緣;但是,若不希求健康,則不希求彼緣。」將涅槃比作不希求健康,可能與現今世情相違,這裡我依文意將譬喻略改,用意切合文意。
  2. 中觀瑜伽師一再強調,就算用戒定慧例如比丘進行不淨觀,都不能根斷煩惱習氣;因此不能出離。只有證悟空性,才是根斷煩惱的解藥。
  3. 例如漢地禪宗有很多流弊,很明顯是師父沒有鑒別徒弟根器,又或因有些和尚未證謂證,在求名求利心態下作出虛假誑妄的行為,誘使大家相信他是個得道高僧。例如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記載摩訶衍(禪宗北宗)的狂態:有人問和尚關於《解深密經》有關止觀的方法;他大可以不同意,但他竟以「鞋底毀經文」謗佛、謗法和謗僧;情何以堪?影響最深的自然是他提出「無念無想」的「無心念論」這些扭曲空性的教法;形成了「耽空滯寂」的邊見,貽害不少修行人。除了漢地佛教飽受這些「不善解空」的戕害;藏地在十六世紀如紅、白、花教為了和黃教在政治上劃清界綫,不惜抵制黃教倡導的月稱菩薩傳承下的中觀正見;竟紛紛在道果、大手印和大圓滿等教法中羼混「不善解空」摩訶衍的「圓教」論。由此可知,佛法的流傳,經過異地的風俗文化、政治經濟等世俗顛倒,結果使修行人對釋尊教義產生不同程度的迷惑。釋尊早已洞燭先機,為濁世訂立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還有四依四不依(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於法不依人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來作正法的標準。
  4. 月稱菩薩註釋《四百論》只用五相無我來推論「人無我」,分析了在五種情況下五蘊沒有「我」的存在;只是緣五蘊而假名我。這五種尋求是依據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如來品〉第一頌「非蘊不離蘊,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蘊,何處有如來?」而提出「五求門」。後來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發展成七相無我,以車為喻,在七種情況下,檢視五蘊現象中,畢竟找不到任何「自性我」。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三十三講。
  5. 佛陀總結出世人的我見共有二十種,名二十種薩迦耶見。祂在《皮帶束縛經》描述說:「色是我,我有色,色在我之中,我在色之中;受是我,我是受,受在我之中,我在受之中;想是我,我是想,想在我之中,我在想之中;行是我,我是行,行在我之中,我在行之中;識是我,我是識,識在我之中,我在識之中。」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現前地品〉頌一四四破斥二十種薩迦耶見說:「我非有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為二十種我見。」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三十三講。
  6. 薩迦派對修持生死過患有嚴格的訓練。「要從三根本、九原因、三決定中修習。」所謂三根本是:「要思惟人必然會死;何時死?無定期;死時除佛法外,其他任何東西均無用且無利。」所謂九原因是:「歷史上還沒有不死的先例;身是有為法,時時在耗盡;時無定;身無精要;死之緣多;親屬朋友沒有用;有吃有穿沒有用;自己的身體亦無有用;因此要修習必然死。」所謂三決定是:「由於以上原因,因此必然會死,所以,決定必須修持對死後有用的佛法;因為何時死無定期,所以決定必須從現在起就修持佛法;因為除了佛法外,其他任何東西在人死後皆無用亦無利,所以,決定必須只修持佛法。」
  7. 現、增、近得是粗分意識的三個層面,這「三相」包括了八十種性妄分別。它們都是修行人體證淨光心的障礙。「現」有三十三種性妄分別:1)上離貪;2)中離貪;3)下離貪;4)心於內外境間之來去;5)大哀;6)中哀;7)小哀;8)寂;9)尋(概念化);10)大怖;11)中怖;12)下怖;13)上愛;14)中愛;15)下愛;16)取;17)杜撰;18)饑;19)渴;20)上受;21)中受;22)下受;23)明能知;24)明知;25)明所知;26)簡擇;27)慚;28)悲;29)憫;30)貪靚;31)疑慮;32)增值;33)妒。「增」有四十種性妄分別:1)貪;2)纏綿;3)上喜;4)中喜;5)下喜;6)雀躍;7)著迷;8)託異;9)激動;10)滿足;11)擁抱;12)接吻;13)吮啜;14)堅定;15)精勤;16)憍;17)活動;18)奪;19)力量;20)熱忱;21)由驕慢而行大惡;22)由驕慢而行中惡;23)由驕慢而行小惡;24)激烈;25)調情;26)不睦;27)美德;28)清晰語句;29)不真實;30)決定;31)無取(non-assumption);32)捐助;33)規勸;34)勇氣;35)無愧;36)欺詐;37)慎密;38)惡意;39)不溫柔;40)歪曲。「近得」有七種性妄分別:1)失念;2)迷亂;3)不說話;4)沮喪;5)懈怠;6)懷疑;7)中貪。
  8. 龍覺菩薩說:「若滅相、增、得,決定成佛位。」滅除粗分意識的「現」、「增」、「近得」的三個層面,以最細心(淨光心)來了解最細微的空性(境上光明),這時全部斷除一切所知障(習氣);圓滿佛智,得成佛果。
  9. 龍覺菩薩(Nagabodhi)著有《秘密集會成就法安立次第》(Samāja-sādhana- vyavasthāli)。一般會視聖天、馬鳴和龍覺三位菩薩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並且同屬中觀應成派。

應用思考問題

  1. 現今人類愈來愈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是信心和福德脆弱,人類生命質素下降的證明。例如佛教徒再不以宣揚佛的智慧為本份;反而注重從事興辦有漏善業。當然,能發揮人類互愛,慈悲救濟是好事;但畢竟佛是以度人入涅槃作為佛行的目的。試依頌一八六破斥佛子認為修持涅槃解脫難;所以要興辦有漏善業之顛倒見。
  2.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通達空性;正如不肯捨家割愛的佛子,根本就不可能超越三有而最終證得涅槃。試依頌一八七說明。
  3. 飽嚐鐡窗風味的囚犯可能習慣了過著失去自由的滋味,這也不代表他不願意出獄。同樣,在娑婆世界吃慣苦頭的人,並不代表他不愛涅槃。所以為了涅槃,就要修持空見。正如患病的人要吃藥才能痊癒;絕不能說他們習慣了患病而不用吃藥。試依頌一八八說明要勤修解脫。
  4. 佛陀擅於因材施教;這是祂對徒眾愛心表現,總不想放棄每一個人或某一類眾生。所以祂為下根說布施;為中根說戒律;對上根則引導他們學習證涅槃最佳的妙法──觀空;內裡含莫大的深意。試依頌一八九說明。
  5. 為何說西藏密宗如格魯、薩迦派都是依《中觀四百論》〈淨治弟子品〉頌一九而建立?
  6. 薩迦派如何依「先遮遣非福」來建立「暇滿難得,生死過患」,並創出三根本、九原因、三決定?
  7. 何謂三士道?阿底峽尊者如何依〈淨治弟子品〉建立三士道?
  8. 龍樹菩薩顯密雙修;其弟子聖天和龍覺亦被視為是大乘真言乘祖師。試以龍覺菩薩就「後遮一切見」提出斷除粗分心識八十種性妄分別和滅除「現」、「增」、「近得」三相而出現淨相光明;並提出「若滅相增得,決定成佛位」的具體修證空性的方法,再引經論分別說出:最細心(淨相光明)何時出現?何謂八十種性妄分別?何謂「現」、「增」、「近得」三相?
  9. 何以說頌一九涵蓋面很豐富,一頌就可開創藏傳佛教並通達所有佛陀教法精要,確不可等閒視之。請參考其他大德有關此頌註釋,抉擇明細,深入研究。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十一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