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27講

日期:2008年12月27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癸三 對煩惱熾盛者尤應悲憫

質疑: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煩惱特別熾盛,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錯事的人。就算給他們過百次改過機會也無作用!

111如母於病兒,特別覺疼愛,

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

Just as a mother is especially anxious about a sick child, Bodhisattvas are especially compassionate toward the unwise.

對於有病的孩子,做母親的會特別關愛;同樣,菩薩聖眾對缺乏智慧的人也應特別慈悲。

誠如月稱菩薩說:「一切大悲尊,視眾雖平等,尤於愚劣者,卻更生悲愍。」修持大悲心行的菩薩,應視一切眾生如愛子。這些子女們受無明纏縛,身心都處於痛苦之中;不管這些可憐眾生造作甚麼惡業,尤其是煩惱特別熾盛的,更應以悲愍之心護念救度(註釋127)。譬如有一位首陀羅女(A Caṇḍala woman)生了六個孩子,前五個孩子都有謀生技能,事業有成;唯有幼子品行惡劣,經常干犯法紀。母親雖然疼愛前面五個孩子;但對孻子卻特別擔憂,生怕他觸犯法律而遭國王殺害,所以她老是想辦法照顧孻子。

癸四 隨順根器意樂而作利他之理

112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師長;

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

They become students of some and become teachers of others, through skilful means and knowledge, giving understanding to those who do not understand.

或者做他的弟子,或者做他的師父;菩薩應以種種方便善巧,令有緣眾生通達真理。

菩薩如果要饒益有情,便要如月稱菩薩所說:「菩薩現弟子、醫師釋梵天,顯示種種相,調化諸有情。」他們會在勝解(interests)、意樂(dispositions)和根器(capacities)三方面跟對方作出比較,自己比人優勝的便收為徒弟,再教導對他們有益的教法;如果發覺自己不足,便成為他們的徒弟,學習別人的專長。再透過種種善巧方便和智慧去改變他們,令不明白諸法實相(the suchness of phenomena)的眾生,都得到瞭解。

譬如一個良醫會對病人善加診斷;除對症下藥外,對膽病者建議素食(bland food),對體弱者建議營養豐富的食物(rich food)。

癸五 悲力增盛所得的果

子一 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

113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

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

Just as for an experienced physician, a sickness that cannot be cured is rare. Once Bodhisattvas have found their strength, those they cannot train are extremely few.

好像一個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很少會有不能治癒的病症;同樣,已獲得大悲善巧力的菩薩,很少會不能化度眾生。

具完善大悲能力(well-developed compassionately capacity)去成熟眾生的菩薩,就如同一個富有經驗的醫師,很少會遇上一種不懂得去治癒和超出他醫術能力的疾病。同樣,我們必須明白:當菩薩聖眾能洞悉利根和劣根者(superior and inferior aptitudes)的才能,並且能善巧地運用四攝法128攝受弟子時,不能接受佛法訓練薰陶者,可謂極少。

譬如有一王子暗戀一名女子,茶飯不思,患了單思病,令群醫束手。最後求助於龍樹菩薩。菩薩明鑒王子的貪執,便以自己善巧方便力,很快醫好王子的單思病。誠如月稱菩薩說:「通達眾生根,善巧方便法,是故菩薩前,非所化甚少。」

子二 觀察利他不作策勵的過患

114若菩薩境中,有由未策勵,

墮落於惡趣,是智者所呵。

If some within a Bodhisattva’s sphere, lacking encouragement, go to bad rebirth,that one will be criticized by others with intelligence.

若在菩薩的教化行誼中,有一眾生因未受到(菩薩)策勵教化,而墮落惡趣中,此是一切智者會批評的事。

假如獲得大悲心和智慧的菩薩具備度化眾生的特殊能力;這時他應實踐菩提心的誓言,在他影響範圍內,教化有情,而不能有絲毫疏忽。但假如菩薩失去信念,對所化眾生不作護念策勵,這些眾生便很容易受到自己的煩惱惡習障礙,因而失壞退轉善法,下墮惡趣;而這位菩薩亦因之而受到智者的批評。(註釋129)

月稱菩薩這樣說:「具德神變者,未以佛法調,有者墮惡趣,是智者所呵!」譬如說尋寶者跟隨商主橫越曠野,如果不幫助體弱病患者,卻任由他離隊失散;這個領袖便會遭受下屬批評。

壬二 悲心微弱的過患

質疑:一個大乘修行者如果悲心微弱,又或不重視修習大悲,會有什麼過失?

115若於他苦迫,不欲讚悲憫,

如何於無怙,能哀愍行施?

How can one unwilling to say that compassion for the oppressed is good, later out of compassion give to the protectorless?

(初基菩薩)見到一個受著痛苦迫惱的眾生,絲毫安慰的好言也不願說;那麼他將來又怎會對無怙有情行持布施?

假如初基菩薩因為嫉妒而不願說:「對受苦受難的眾生施行慈悲,這是很好的事。」那麼他又怎會在大悲心驅使下,布施自己身體、受用(possessions)和善根(root-virtues)呢?相反,一個有強烈大悲心的人,必定能為成就饒益無依怙有情而精勤修習布施;這些菩薩必能迅速獲得圓滿二利的能力!誠如月稱菩薩說:「何人於諸眾,如母具大悲;此人為成就,無怙能行施。」

悲心微弱者生命不能升進,只會下墮。譬如沒有悲心的強盜,會搶去盲人身上不值錢的微薄資財。又如無恥罪犯,會因價值低廉的破鞋子而殺害他人。這些沒有悲心的人,怎會行持大乘?

註釋

  1. 猶如朗日塘巴說:「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不要排斥煩惱特別熾盛的眾生。
  2. 四攝事(catvāri sam.graha-vas tūni, four qualities making for amicable association):四種令到別人接受自己及使別人心智成熟、增上的甚深教法。首先是布施,因為大多數的凡夫都喜歡物質上的送贈;菩薩透過慷慨送贈禮物來跟大眾建立正面的關係。當確立大家正常交往,便發掘別人向善的興趣和能力;並透過愛語攝事(priya-vāditā)來讚美他們這種善心。接著便要鼓勵他們實踐善行,這就所謂利行攝事(artha-caryā);這時菩薩不會讓他孤獨地一人行持善法,還透過親身參予,提供個人經驗意見來給予這人忠告;這便是同事攝(samānārthatā)。
  3.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不放逸品〉第四頌批評這類菩薩:「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所以寂天菩薩除勸勉初機菩薩切勿失壞菩提心誓戒外,還提醒他們:「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恆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在修行道上更應詳加理解,轉化任何會生起的疑惑、壓力和退轉。

應用思考問題

  1. 大乘菩薩修行充滿人情味。世間一般的父母縱使對親生子女一視同仁地疼愛,但對能力低、智力差甚至生理上有缺陷的子女特別愛護。而月稱菩薩對菩薩眾亦這樣勉勵:「一切大悲尊,視眾雖平等;尤於愚劣者,卻更生悲愍。」試以一一一頌說明。
  2. 有些自視過高的和尚認為自己是天人師,應受俗家人禮遇,並尊為師父!殊不知佛菩薩為了攝化利益有情,有時謙卑地現身為徒弟。如月稱菩薩說:「菩薩現弟子,醫師釋梵天;顯示種種相,調化諸有情。」試以頌一一二說明。
  3. 何謂四攝事?為何菩薩先以布施攝事來展開與眾生建立良好關係第一步?你能引月稱菩薩原本偈頌來說明四攝事嗎?
  4. 俗語云:「佛不能度無緣之人。」這證明有些人就算「獲巧力菩薩」,例如佛或觀世音等大菩薩也不能度化無緣不信的眾生;你同意這種看法嗎?(提示:短時間或因緣未成熟時,獲巧力菩薩確實不能度化這類無緣不信眾生;但如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話,那麼度化這類眾生只是時間因緣上的先後而矣。)
  5.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不放逸品〉特別提醒受了菩薩戒的修行人,若果沒有履行救度眾生的責任,那就即是欺騙眾生,來世惡果會接踵而至。試依《入菩薩行》頌文及對比《四百論》頌一一四,說明毀失菩提心的過患。
  6. 佛說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月稱菩薩說菩薩三因中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以大悲心最重要,「故我先讚大悲心!」無論能否成就大乘,抑或行善得勝生,作惡下墮三惡趣,端視乎個人的悲心強弱。試引頌文一一五以對。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二十七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