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七章 一切現空 遠離邊際

◎問:是否對象非常清晰,就代表明了已升起?

上師:不是,你要清楚是內心明了,而不是集中的對象清晰,有時昏沉出現,對象也會清晰。

◎問:昏沉和掉舉是禪修兩大敵人,究竟在禪修時為何會出現昏沉和掉舉?

上師:不能控制感官之門就是造成昏沉和掉舉的原因。舉例來說,自己沉迷於五欲的享受,令自身疲累枯竭。當要禪定時,因為自己疲累,疲累就會引致昏沉;縱然不疲累,但依戀五欲享受,會造成執著,到坐下來禪定時,自己的內心將會去到所戀棧的事物上,這一樣虛耗自己精神而導致昏沉。

一般來說,缺乏誠意和身、語、意上的紀律是掉舉的成因。此外,運用不適當「正知」亦會助長昏沉或掉舉。

◎問:上師在對治昏沉和掉舉還有甚麼忠告?

上師:以我經驗來說,初基禪修者在開始時先要求取得明了,當監察到內心明了,不要安住下來!下一步是要求真正進入穩定,這時明了的質素可能較差,但不要緊,大部份安住在穩定,才一步步攫取明了。再上一層,當禪定功力高明,大部份時間花在明了,少部份時間花在穩定。

此外,我提議每次禪修時間維持在二十四分鐘,節數由原先三節擴展到六次。二十四分鐘佔二十四小時六十份之一,這是很好兆頭。在禪修時若有三次失去集中,便要起座。

◎問:二十四分鐘作為一節修行時間,是否不變的?

上師:對每節時間不必拘泥,如果你內心質素在二十四分鐘之前已減弱,那不若在十五分鐘便結束該節。

此外,晨早和黃昏內心的質素也會很參差。舉例來說,如因自己在早晨的一節內心質素很好,那麼讓那節稍為延長,這是沒有問題,但這並不代表當天下午,甚至晚上節數也坐得一樣的好。

每節禪修的時間要與內心質素協調,有彈性,讓自己醒覺的質素主宰時間的長短。

◎問:有時我禪修時會失去集中,迷失對象;但我發覺就算分散,也有深淺之分。例如發白日夢,就完全分散;禪修時聽到門鈴或電話響聲,我覺得自己可以在同一時間處理兩個對象。

上師:這是重要的一點:掉舉分大種掉舉和微細掉舉。通常我們把修止成就分成九個階段,所謂「九住心」;同樣,征服掉舉也要分階段。發白日夢是大種掉舉,這時內心完全離開對象,到了他處,通常修行到了第四住心,所謂近住,才沒有大種掉舉,不會迷失對象。聽到電話聲響,是屬於微細掉舉,要到第八住心,專注一趣,才能斷除。

當人已穩固成就第四住心,從此點以後,無論自己何時修習奢摩他,除了吃下變壞的食物,否則是不會完全失去對象。但無論怎樣,要小心監察禪修過程。

◎問:請上師開示作行及不作行的過失。

上師:由正知辨識到昏沉或掉舉的升起,自己依然袖手旁觀看著整個過程,未有應用對治就是「不作行」。那樣,「不作行」就是一種過失,它的對治就是「思」。

但是,既無昏沉,也無掉舉;自己卻出於習慣而在不必要時運用對治,那是「作行」,也是一種過失。

當昏沉和掉舉都竭盡時,我們不要應用對治,這時要用「捨」。在一般情況下,在專注一趣住心時,「捨」是代替「作行」成為修止過程的重心。

第七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