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六章 離沉掉住 心性空明

◎問:我以前坐禪常忽視這一點,只集中於對象而忽視內心的明了,怪不得常出現失念,我必定予以改善。請上師開示墮邊的過失。

上師:禪定時主體內心有兩大敵人—昏沉和掉舉。同時,主體內心亦有兩大恩人,內心明了和內心穩定。昏沉令自己集中的對象變得迷糊,掉舉令自己從集中的對象分散出來。

◎問:上師時常提醒我們,修行密乘,不要只壓抑或對抗精神上的扭曲,例如憎恨、執著;反要利用它們,轉化它們。有時我對某人很憤怒,他會異常清楚地在我們內心出現,我就利用這時內心的明了和穩定來轉化這種精神扭曲。

我坐禪定時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坐下來覺得時間很快過去,一下子上師就彈指要我起座;有時覺得很慢,時常想看腕錶。

上師:當內心升起穩定自己只覺坐了一會兒,出定後,才發覺已比預期超出很多時間。反之,在缺乏穩定時,自己便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問:如何維持內心明了和穩定?

上師:必須具備兩種能力才可維持內心明了和穩定,使禪定時集中對象。第一是念,連續維持對對象醒覺的能力;第二是正知,守護和看管整個禪定過程,出現過鬆過緊便立刻對治。

◎問:看來正知是一個警察,監視著掉舉和昏沉,一旦這對賊兄弟作惡,阻礙禪修,便拘捕它們。

上師:正知的力量要逐步培養,正如初入行警察在辦案時未夠老練,年資深的警察只消一眼早已辨出賊人內心的歹念。

在九住心修止的前五段過程中,正知是要待掉舉和昏沉生起或到升起邊緣才知悉而捕捉它們。

「正知」在第五住心和第六住心時形成,在完成第六住心寂靜時,正知即成就。

「念」的力量在第三住心和第四住心形成,在完成第四住心近住時,念就成就。

在對治掉舉、昏沉時;「念」那份「明了」、「穩定」必須緊握著對象。相反,正知可以隨意或刻意升起,當內心傾向昏沉或掉舉時,就要以正知對治。

念和正知是很有連繫的,只要念強烈,正知縱然不展現,亦會在附近徘徊。

◎問:如何使「念」強烈?

上師:如果自己高度重視佛陀的教法和上師靈性的指導、恐懼下墮三惡道,更認識到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那麼,「念」是很容易生起的。

◎問:看來要保持內心明了,穩定地集中對象,一定要想方法保持念和正知二種能力。修數息容易培養念和正知嗎?

上師:很好,我們如果以呼吸作對象,在數息過程中內心要明了,集中在呼吸,如果呼吸的集中對象是放在鼻尖,以後就以鼻尖某點作為集中點,不要一會兒放在腹部,一會兒又留意肺的起伏。馬鳴,印度偉大的禪修士及佛教學者就提醒我們,假如自己維持對某一對象的醒覺,這會令到自己醒覺升起穩定。相反,若果自己四周轉動,從一個對象又跳到另一個對象上,這只會阻止穩定的升起和令內心疲累。

◎問:在數息中怎樣對治昏沉和掉舉?

上師:對治昏沉和掉舉有兩種特效藥,但不是分別使用,而是一併下藥,這兩種特效藥一是念,二是正知。「念」的份量要多些,念的焦點放在集中的對象,例如呼吸,內心要明了,穩定,有針對性,只集中在鼻尖;「正知」的份量要少些,正知的焦點放在禪定本身,禪定覺醒的質素,間歇地檢察禪定醒覺是否太鬆抑是太緊;如果「念」已集中在自己的鼻尖,那麼要恰當均勻地把「正知」放在監察覺醒本身。如果太多時間放在正知,那樣,呼吸的醒覺就反會遇到障礙。

◎問:究竟何謂昏沉和掉舉。

上師:昏沉可以定義為一個向內散逸的心理狀態,它直接的影響是障蔽「明了」,間接是障礙禪定成就,屬二十隨煩惱之一。

當自己集中的焦點放在一項自己以前熟識的感官對象,而令內心向外分散,這時就是出現掉舉,掉舉的成因是以欲求了解對象,屬二十隨煩惱之一。掉舉會障礙修止。

◎問:似乎昏沉和掉舉這一關特別難過。

上師:難過終要過。主要關鍵不放在昏沉和掉舉這邊,而是內心明了的張力;用力不可太鬆或太緊,當用「明了」的力過高,就會擾動內心,太低就會升起昏沉。

◎問:上師有沒有使用明了份量的公式?

上師:完全沒有特定的公式,你要自行決定,找出中道,在昏沉掉舉的尖峭刀峰走過。

◎問:那麼作為對治昏沉和掉舉的正知如何起監察作用。

上師:在五十一心所法找不到正知,它不是心理現象;相反,不正知出現在二十種隨眠心理內。不正知主要是使人從善行中分散出來,這個傢伙害盡不少初基修行人,它使我們不明辨身、語、意三門活動的情況。所以正知作用是監察,監視著昏沉、掉舉,特別是內心緊張讀數,當內心太緊,就要鬆一些,太鬆就要緊一些。

◎問:佛教有一句格言「最佳的鬆弛就是最好的禪定」,所以我們常為求內心穩定,就算發覺有昏沉現象出現,也不嘗試用力,不求「明了」,結果睡著了,甚至發出鼻鼾聲!

上師:昏沉必然缺乏明了,它無可能得到證悟,因為圓滿覺醒時內心是異常地清晰和明確。

初學禪修的人,一定要以「明了」及「穩定」作為前題,當你自己生起明了,就會有升起掉舉的傾向,如自己感到它的升起,削減少許「明了」,轉求「安穩」,但轉變的準則只有你自己才可決定。當你進入安穩,又要特別監察著昏沉的升起,要振奮、激勵內心來發展內心的「明了」。總之,在禪定過程中,你要體驗如何達到中道。事實上,修行愈多,才可獲得箇中體驗。

第六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