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二十章 三昧本質 如來佛性

◎問:我聽到佛陀在定義三昧時前幾個定義都帶一些否定性的字眼,如寂滅、無、棄捨等;是否心是「甚麼也沒有」的空洞?

上師:非也,心本自空的同時,具備了本自覺醒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佛性。這種佛性一般被界定為我們將來覺悟的潛力。佛性是二種智慧在自身內升起的基礎。

第一是如實了知自性的智慧,第二是如實了知一切存在的智慧。佛性出現在一切眾生的心流,在經文中稱「如來智」,意思是「世俗仍未如實體證心性的人,依然出現如來本覺。」而這如來本覺是不可思議地具備成佛的威力。

◎問:這就是般若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的心性所擁有圓滿覺悟的能力,和真正成佛時的覺悟心性,是完全一樣,沒有增加或減少。

上師:在密續中有很多貼切的比喻,說明一切眾生心內具有佛性。當我們認識心性的本質,並且修練它,因而成就。其間我們並非獲得一些以前未出現的新東西,我們只不過是證悟一些本已存在的、具備不變屬性的東西。

密續中有一則寓言;一個男子在埋有大量黃金寶藏的土地上建了一所茅舍。黃金被泥土和垃圾覆蓋著,這時候黃金沒有履行它的功能,沒有被運用;但是,黃金本身仍是黃金,被發現或運用與否是毫不影響它作為黃金的本質。

這個男子毫不覺察屋下有黃金,反而挨窮,諷刺的是他根本無須受苦,只不過他不知道屋下埋有黃金,這是因他無知而受苦。

剛巧一位具備神通的人經過,他見到這貧窮的男子如此淒苦;而事實上,但這些痛苦卻並非必然的,實際上他是個大富人。出於慈悲之心,這個修行人對窮男子說:「你忍受著很多痛苦,其實只要從你房子向地下發掘,就可以打開寶藏,裡面有很多黃金,你再不需要捱窮了。」這個窮男子相信這修行人,並按照他的指引發掘,果然發現寶藏;之後,他就過著富裕舒適的生活。

◎問:上師,這個故事說明了所有眾生原本都具有覺性,與佛陀並無絲毫差異,只因自己未醒覺才為自己制造種種障礙,令自己陷入煩惱牽引,輪迴六道,浮沉苦海,一劫又一劫接受不同種類的痛苦和折磨。

事實上,我們毋須承受這些痛苦,因為我們內心本質的最基本狀態就是佛性,就是如來本覺,只是我們未能證悟它。

當諸佛看到眾生因顛倒而受苦,覺得他們委實可憐,尤其是眾生受苦並非必然。只要眾生能覺醒,他們的內心就是佛陀的覺性;甚至,眾生就是佛。所以諸佛急於拯救我們的,是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心性,好使我們能夠證悟它,成就正覺,捨棄輪迴。上師,這個說法對嗎?

上師:非常精釆。所以我們內心的本質就是「如來智」,有「成佛的威力」。因為我們尚未醒悟真實的情況,我們擁有佛性的同時仍經驗著各種煩惱,貪、嗔、癡種種感受。另一方面,證悟到「能寂滅於心」便到達了解治其欲者、滅除嗔恚、斷離愚癡這三個定義。

◎問:上師,那些傷害佛教的人也有佛性嗎?

上師:接受那些有煩惱的人,他們可能傲慢、惡毒、令人憎惡,但這並無任何特別,因為事實或真正狀況是:每一眾生都有佛性。在這角度下,眾生雖然被貪、嗔、癡等煩惱障蔽,但他們本自成佛,我們佛弟子整日忙碌何事?都是追隨佛陀的足跡,慈愛一切眾生,視他們為佛一樣。

與此相關的,如果有些密乘修行人這樣想:「我還是不能成就佛果,我還是不及過去的大師。」逆緣出現,自己即沮喪傷心,但真實是無須如此,因為任何人也和佛教大師一樣,具有佛性。既然我們具有同一本性,他們能夠修行成就,我們只要花更多精進和專心實踐,同樣可以做到即身證悟無上成就。朋友們,一同精進,毋須沮喪。另外,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不應捨棄他人。有時我們覺得某些人很無知,又不肯修行佛法,於是輕視他們,甚至不理他們的死活。但是我們要明白那些人跟諸佛、菩薩和我們一樣擁有佛性,如果將自己放在佛菩薩行列,我們的質素可能更低,但諸佛菩薩有捨棄過我們嗎?

第二十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