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舞空行―移喜蹉嘉傳奇》

第二十五章 阿底壇城 法爾安住

◎問:上師,蹉嘉祖師對弟子的教誡中,有沒有提到修習甚麼法門才是捷徑?

上師:蹉嘉深入解釋蓮師的教法,祂為十一個根本弟子打開阿底瑜伽大圓滿的壇城,給予弟子們最後的口訣傳承,祂這樣指導弟子:

「朋友,精進和專一修行,

以無作大圓滿來修持,

沒有其他可以超越痛苦的方法,

這是鄔金蓮師的心血—

祂交給了我,現在我給予你們。

修行,你將成就悉地,

要將教法給予那些已作好準備的眾生,

不可給那些未夠根器的人,

對那些破誓毀戒和充滿邪見的人更要守秘。」

跟著,蹉嘉再肯定大圓滿的修法:

「佛陀眾教法是最重要的,

有些說有八萬個法門,

有些說有四千或無數,

但佛陀的教法可以總合為九乘,

九乘分成三個次第,

一直帶領到阿底無上瑜伽。

阿底意義可分為觀、修、行和果,

它是最高的佛法;

觀是超越主客的概念性,

修是把內心經驗自然延續,

行是不變的理想,超脫任何虛妄,

果是自然智的光芒不停地發放和三身的圓滿。

佛法的基礎是這樣顯現的:

外在,追隨戒律的教法,

這樣你自然受他人尊敬,

內在和外表要一致。

內在,追隨經續的修法,

這樣,你自然積聚善因。

仰賴基礎的阿毘達磨哲學,

學習不同學派的教理,

你將可結束一切疑慮、誇張和偏見。

經、律和論是佛法的基礎,

沒有這些方法,你無法掌握教法。

要注意作部的教法,

你將可以洗淨習性的玷染;

要注意行部對純淨意念的教法,

你自可熟習佛法的禪修;

注意瑜伽部對「觀」和「證」的教法,

加持和悲心自會遍滿你身;

進入瑪哈瑜伽奉獻式的修行,

觀、修、行將自然生起;

進入阿魯瑜伽的氣和脈,

你自會帶出有力的體證;

阿底本身淨化心髓,

剎那即可成就佛果。

你再不需其他教法,

仰賴我為榜樣,

所有追隨我的人,

將可同時利益自身和他人,

達致無上勝果。」

◎問:換言之,移喜蹉嘉的教法主要是大圓滿阿底瑜伽。

上師:事實上,移喜蹉嘉在修行方面亦經歷菩薩十地、四種持明(分別是成熟持明、長壽持明、大手印持明、圓滿持明)的階位,相同於成佛,大家要深思的是祂堅信大圓滿阿底瑜伽是蓮師終極的教法,亦樂於弘揚。

◎問:蹉嘉對其他徒眾尚有甚麼開示?

上師:祂對瑪仁青促提到自己涅槃後,怎樣修習才好得見上師:

「既伙,聽著,瑜伽士!

你已成就密乘悉地,

具有出色的意念並能利益眾生。

我,女子移喜蹉嘉,

因蓮師大悲的加持,

現在成就解脫,徹底修證生起和圓滿。

明天我到鄔金,

聚集這裡的你們,只要懇求,加持即會出現。

為了自己,你們必須盡速緊隨無上教法;

幫助他人,自己沒有絲毫專橫或驕慢;

透過觀、修和行,你將得到自在。

我的說話你們要緊記:

誠意地尊敬和謙卑,

以上師純淨覺醒的光輝來禪修,觀想上師;

讓觀想透入你的生命,

使你和上師合一。

無論甚麼經驗妄念升起,

就讓它自然消失吧!

我是一切輪迴和涅槃的主人,

假如你知道移喜蹉嘉,

祂是住在眾生的心內,

化身再化身,

在所有境界和感官中示現。

在十二緣起的生命流轉中,

你知道我們是不可分割,

我們恒常同在。

倘若你不認識我,

你將被困縛在外面的現象中。

假若你從根本斬斷愚癡,

覺醒會從內心生起,

並以大智遍滿所有外境;

內心固有的喜悅如海洋般漩起,

智慧好像大魚的金眼般透入。

實踐和保持這深深的喜悅和智慧經驗,

跳過修行生起和圓滿,

跨過現象的場地,

飛入和消融於虛空。

在大智的廣闊虛空中,

併合大樂的甘露海。

在閃爍的光芒中,

成熟和長壽持明將會擴展,

大手印持明將大力抓著,

直至它溶入圓滿持明本初虛空,

運用這方法,我們將永不分離。」

跟著,祂又向弟子們開示如何生起觀、修和行:

「唉瑪伙,弟子們聽著!

直至你圓滿大乘的法門,

否則你不可得著喜悅和任意飛翔;

只有猛力拍動生起和圓滿的翅膀,

你才可穿過刀削的颶風,

飛抵你要到的地方。

我;女子蹉嘉,

開始修行時,未能掌握技巧,

縱然我期望覺悟,

但覺悟離我很遠。

當我讓內心覺醒圓滿修行的生命,

我沉重的肉身轉成光芒。

我快到鄔金蓮師面前,

我給你最後的教示:

觀是澄清明澈,

你的修行不單依於空性,

而且是清晰可見的光輝和純淨覺醒的展現。

對於觀,它如何運作?

在生起次第時,

觀是將自身轉化成本尊,

本質就是大悲。

到我們達致圓滿次第時,觀是大手印,

精髓本質超越外在和無常,

觀的本質是自我體證,是看到智慧的覺醒。

修是佛法的基石,

在你修法過程中透過持久和穩定地檢視,

透過「修」來生起一個全無界限的等持,

達到平等和安靜。

無論你是修習生起或圓滿次第,

所得的經驗是重要的,

這經驗應是沒有概念性,

無論出現甚麼經驗,都應連續地集中。

同時必須超越:

散亂、掉舉和昏沈。

捕捉和維持沒有分散、沒有概念的經驗,

這種平等和安靜就是禪修。

行是佛的活動,

佛行的特色是連續和沒有分散。

確切的佛行展現是有普遍性,

無論發生甚麼變化你依然繼續地、

和沒有懷疑地與經驗一起,

利用經驗作為靈性上的提昇。

在真實界度裡,無論是行、住、坐、臥,

永不可讓自身離開修行,

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

第二十五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